
继上一篇家长朋友们的邀稿“过敏性鼻炎”的科普文章后,反馈还不错!谢谢宝爸宝妈们的支持和肯定!
今天,再次应家长朋友们的邀稿,写一篇关于“疳气”的小文章!我们家长朋友们,中医功底,那是相当的深厚呀,非常值得点赞!
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小儿慢性疾病。北宋儿科名家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指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
临床特征
1)形体消瘦;
2)面黄发枯;
3)口臭;
4)口舌生疮;
5)精神萎靡或烦躁;
6)饮食异常;
7)大便不调。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疳,通“甘”“干”也!
一为“疳者甘也”,由于恣食肥甘厚腻所致;
二为“疳者干也”,是指病见气液干涸,形体干瘪消瘦的临床特征。
疳证主要分为疳气、疳积、干疳三类。初起病情尚轻,仅表现脾胃不和,运化失健的证候,称为疳气;若病情进一步发展,脾失健运,积滞内停,壅滞气机,即为疳积;久则脾胃虚损,津液消亡,气血俱衰,导致干疳。目前,本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且以疳气为主,干疳少见。
病因
1)喂养不当:饮食太过、挑食,最常见病因!
饮食太过:在现如今这种物质充沛的年代,各种各样的零食:如软饮料(富含果糖、色素、香精等)、水果、糖果、饼干、巧克力、冰淇淋、蛋糕、炸鸡等等,“糖衣炮弹”,压根无法拒绝!小儿“脾常不足”,加之饮食不知自节,过食肥甘厚腻、生冷等之物,以致食积内停,积久成疳,正所谓“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
饮食不及:如小儿生后缺乳、过早断乳,偏食、挑食,使营养精微摄取不足,气血生化乏源,不足以濡养脏腑肌肤,日久成疳。
门诊时遇到很多患儿喜肉食,蔬菜摄入甚少,此类小儿多表现体瘦、性急好动、易怒、眼袋、唇红、喜舔舌弄舌、咬甲斗牙等。现市场肉类大多饲料喂养而成,罗医生个人认为,动物饲料或许有“类激素”作用,可让动物加快生长发育,类同于中药的“温阳药”,过食肉类,易阳盛伤阴,阴虚则火旺,故患儿易出现急躁易怒、唇红、自汗盗汗、甚至性早熟等症状。
2)疾病影响
门诊遇到最多的情况,就是反复的外感发热、咳嗽、流行性感冒、感染性腹泻等疾病,病后失调,脾胃失养,进而化生不足,气血两虚,阴液消耗,久则成疳。
3)先天禀赋不足
父母体质弱、孕期母体患病、胎儿早产、难产等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运化不健,水谷精微摄取不足,形成疳证。
日常养护
1)戒零食:两顿饭之间,尽量少吃、甚至不吃零食!面对小儿的天真无邪的“卡姿兰似的大眼睛”、不过分且毫无拒绝理由的零食要求,以及爷爷奶奶辈的追着喂饭、大鱼大肉伺候的这份“疼爱”,提出“戒零食”这个要求,还是需要家长们相当大的毅力!
2)饮食均衡,荤素搭配合理:如前所述,肉食过多小儿,易阴虚阳亢,易自汗盗汗、急躁易怒、口舌生疮、夜卧不宁等症状!
3)病去后,可酌情调理脾胃: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的加工厂,人体抵御外邪,需消耗大量的正气,病愈后,可酌情补养脾胃,如:山药、大枣、粳米粥调养脾胃等!正如《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看完本文,相信我们家长朋友们,心中应该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