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中医养生——冬至养生

陈淑惠医生 发布于2021-12-23 10:51 阅读量1237

本文由陈淑惠原创

主持人:快乐生活为健康加油。欢迎大家继续锁定深圳电台FM104.3,收听《健康生活家》我是主持人吴佳。今天为大家请来的嘉宾是来自宝安区中医院(集团)治未病科主治中医师 陈淑惠医生。陈医生师承广东省名中医。是世界中联亚健康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青年委员,深圳市健康管理协会第一届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深圳市中医药学会体质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欢迎陈医生。


陈医生:主持人好,听众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是宝安中医院(集团)治未病中心 陈淑惠医生。


主持人:1、冬至时节有啥特征性表现?


陈医生:冬至是一年中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冬至之后,自然 界开始进入数九隆冬,开始了一年中最冷的时间。


我国传统有从冬至开始“数九 ”的习俗,即从冬至日算起,每九日为一段落,代表寒冷程度的加深。冬至这一日为“一九 ”的头一天 ,直至“九九 ”数尽(共八十 一 日),寒冷算告结束。这个寒冷季节叫做“数九”、“九九”,也称为“数九寒天”。其中“三九” 时最为寒冷。冬至这一天的白天是一年中最短的,太阳几乎直射到南回归线上。过了冬至,随着太阳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时间便逐渐长起来。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从这一 天以后到立春的45天,阳气渐生,阴气渐降。


主持人:2、冬至时节有哪些民俗?


陈医生:在冬至这天, 我国 最普 遍 的食 俗是 吃 饺 子。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 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 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 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 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 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 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圆。


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 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 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 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民 间至今有冬至进补的习俗。


主持人:3、冬至时节从中医阴阳气血角度来说,中医养生应注意哪些?


陈医生:冬至时节,阴极阳生,阴气在外,阳气在内,所以这个时候要主要敛阳,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凡事不要过度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避免急躁发怒将精气内蕴于肾,化生气血津液,促进脏腑生理功能的代谢发挥。


“秋冬养阴”,秋冬是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而且自然界中阳气收藏,抑制地面水分的蒸腾,空中燥气重,燥为阳邪,作用于人体最易伤阴液。特别是阳虚的人们冬季在温补阳气的同时,也应重视养阴, 补耗人体的阴精,阴精的充沛,也有利于阳气的生长。


所以,总的来说,就是要敛阳养阴。


主持人:4冬至时节,从五脏六腑角度来说,中医要注意哪些脏腑的保养?


陈医生:主要是肾保养。冬至时节对应五脏的肾,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肾是先天之本,养肾就是养命,比如年轻人脱发焦虑,中老年男性腰膝酸软,更年期女性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这些其实都是跟肾气不足有关。 中医认为,肾脏旺于冬季,因而冬季养肾可事半功倍。中国民间也有冬至日进补的习俗,冬令进补药性宜偏于温热养阳,但应以温而不散、热而不燥为主。可服用单味药物如鹿茸、海马、巴戟天、肉苁蓉、锁阳等。此外,膏方也是秋冬进补的优选。


主持人:5、冬至时节需要注重养肾,那么中医要如何养肾?


陈医生:中药辩证口服,我们医院特有的茶包养肝补肾茶,类似绿茶红茶一样的茶包,用开水冲服或养生壶烧开就行。还有平肝滋肾通脉膏,五脏养生膏等,类似喝蜂蜜水一样,舀一小勺加水稀释直接喝就行。


同时可以配合传统的中医疗法:针灸,艾灸,手工灸,雷火灸,隔姜灸,手指点穴,穴位敷贴等。


我们科室深圳市宝安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多年来一直使用的肝肾脾胃养护疗法就能很好的调理肝、胆、脾、胃、三焦、肾,主要是针刺背部膀胱经腧穴,配合手指点穴疗法,中药包热敷,达到调理脏腑,扶助人体阳气,温经通络等作用。


主持人:6、总的来说,冬至时节是比较好的补肾时节,那么我们如何自我判断自己肾虚了,有哪些征兆可以提示我们的?


陈医生:中医养生最好是顺势而为,所以冬至时节都可以进固肾藏精,也叫因时制宜,但同时也要因人制宜,如果平时有肾虚的人在这个节气进行调养最好。


肾不足症状:头发白了,眼睛花了,健忘,总觉疲劳,运动经常扭伤,失眠,睡眠减少,发胖,头发无光泽,性欲减退,夜尿频,耳鸣耳聋,牙齿松动,齿缝增宽,急躁易怒,甚至容易三高,腰酸腿软易抽筋,易患颈椎病、高血压、糖尿病,易驼背,身高萎缩等。


主持人:7、冬至时节,中医养生这块注重补肾,饮食上针对性选择哪类别的食物比较适合?


陈医生:中医的五行学说:黑色和肾脏对应的都是水,它们同为一行,黑色能补肾是理所当然的。《素问·六节脏象 论》里讲“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意思是说肾的首要功能是藏精。肾是人体的藏精大户,也就是先天、后天之精的贮藏之地。黑色既能补肾,又对肾精有很好的固摄之效。民间有个说法叫“逢黑必补”, 意思就是黑色的食物对健康很有好处。我们常吃的黑色食物,都具有补肾作用。


黑米、黑木耳、黑枣、黑芝麻、黑豆、乌骨鸡、甲鱼等“黑色食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并具有一定的暖肾功效。


主持人:8、冬至饮食上有啥建议的?


陈医生:《素问·脏气时法论》云:“肾主冬……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曰:“冬之时, 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 冬季饮食适量增加苦味以符合“五行”的生化承制之道。因为冬季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肾水克心火,。若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偏旺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偏减弱,所以应多食苦味食物,以助心阳。可选择芹菜、莴笋、生菜、苦菊等。


冬至多吃一些温补食物。诸如狗肉、鹿肉、羊肉、牛肉、桂圆、栗子,韭菜、花生、核 桃、栗子、榛子和杏仁之类的坚果,有燥热温补的效果,能预防“三九寒冷”, 但量不宜太多,过食羊肉等肥甘厚味,易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


在补充热性食物的同时,也得吃一些补充津液的食物,如荸荠、 藕、梨、萝卜、白菜等。其它很多 蔬菜也要多加摄入,比如土豆、番 茄、菌类、韭菜、南瓜、芹菜、菠 菜、山药等。除此之外,还要适量 多吃水果,冬天寒冷干燥,使人觉 得鼻、咽部干燥和皮肤缺水、容易 上火,因此每天能吃点水果不仅能 滋阴养肺、润喉去燥,还能摄取充 足的营养物质,会使人顿觉清爽舒 适。猕猴桃、甘蔗、柚子、大枣、 桔子、龙眼、苹果、桂圆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主持人:9、能否提供一些适合冬至的药膳食疗方?


陈医生:

汤类:当归生姜羊肉汤,杜仲猪腰汤,黑豆龙骨汤,山药汤,紫苏生姜红枣汤、虫草老鸭汤

粥类:核桃栗子糖羹:粳米、虾、枸杞;

粳米、肉苁蓉,羊肉,山药;粳米,老姜,泥鳅

苁蓉补阳粥:肉苁蓉15克,羊后腿肉50克,粳米100克;羊肉炖白萝卜


主持人:10、很多人喜欢在冬至时节进补,还有其他哪些注意项目没?


陈医生:在冬季主要养身为藏,阳气内走过程中,脾胃运化功能会增强,所以在冬季人们会感觉食欲大开,这也是人们的身体需要补的时候。冬季是潜藏的季节,因此冬季进补亦可以为来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这个节气里,室内暖气供暖,外面寒冷,人们穿得严实,体内的热气散发不出去,就容易生“内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容易上火。很多人也会发现最近很容易出现口腔溃疡,咽干,甚至脸上的疙瘩也比平日里多了,这些就是内火的表现,虽然寒冷的日子里,人们喜欢吃热乎乎的食物,但需要注意,不能进补太过,同时不能过于麻辣,这会更助长体内的“内火”。


主持人:11、所以想要冬季进补顺利,同时需要保护好脾胃,那么要如何养脾胃?


陈医生:主要从脾胃的生理特性及功能上进行,脾胃进行食物水谷的消化吸收从而转化为人体所需的气血及精微物质供五脏六腑使用。所以脾胃对人体来说很重要,为人体后天之本,两大支柱之一。脾喜燥恶湿气,湿气重会影响脾运华吸收功能的发挥,所以平时我们养脾胃就要忌口湿气重的东西,比如榴莲辣椒这些。


避免寒凉伤脾胃,太过寒凉损伤脾胃阳气,从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吸收功能。脾胃功能一旦损伤,要恢复就很难的,所以要好好保护,避免喝冷饮,长期喝凉茶,比如铁观音绿茶也是很凉的,或长期进食生冷的东西,比如生鱼片这些。


避免饮食不节,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过饥过饱,还有饮食不洁,食物不干净,都极易损伤脾胃。


人体五志对应五脏,思虑对应的是脾脏,劳倦思虑太过,会影响脾气血的正常运行。可能有些人自己也会注意到,思虑太多的时候,胃口不好。无思想负担时候,胃口特别好。阴阳五行的生克规律,木克土,肝属木,脾属土,肝火旺伤脾胃,所以平时避免肝火旺,急躁易怒,同时注意养肝。


主持人:12、中医有哪些养脾胃的方法?


陈医生:首先可以用中药内调,而且现在医院还研制出了很多便携式的茶包,膏方。比如健脾养胃茶,脾胃膏,用开水一冲一泡就行,很方便,口感也好。其次可以用中医传统的理疗方法,比如我们科室养生保健门诊,就专门针对脾胃养护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针灸,手指点穴方法,广受欢迎。还要艾灸,拔火罐,隔姜灸,雷火灸,天灸,脐针等。


主持人:13、能否推荐一些养脾胃的药膳?


陈医生:可选择有健脾胃功能的药食两用的材料,比如党参,茯苓,白扁豆,陈皮,薏米,芡实,山药,大枣,花椒,生姜等。


汤:平时大家常吃的猪肚鸡汤,山药煲骨头汤,超市里面常买的四君子汤料煲骨头汤


粥:山药茯苓薏米等杂粮粥。


平时还可以吃点生姜暖胃,大枣,陈皮,麦芽糖,龙眼肉等当零食吃健脾胃。但不可吃多,防止上火或太甜太腻反而影响脾胃消化功能。


主持人:14、冬至时节,精神调养上有啥特别的


陈医生:以养静为主,保持心境清净,宁神定志,以顺养初生的阳气,保持良好的修养,做到豁达宽宏,谦让和善,生活知足,精神畅达,比如安静读书。


主持人:15、在起居方面有什么讲究?


陈医生:  冬至是一阳初生的时刻,在一天 十二时辰中,子时也是人体一阳初生的时间。冬至前后睡好“子午觉”,除了保证夜间睡眠,午饭后可适当打个盹,不但有助于一天之中阴阳之气的更替,更有助于一年之中阳气的生长,以期下一年的阳气充足,少生病。


其次,适当调整作息,尽量早睡,即使不能早睡,也要少从事强体力或是强脑力劳动,使身心尽量处于安静的状态,尤其是不能熬夜。中医认为熬夜是最伤阴血的,阴血损伤之后,阳气就不能很好地生起。


不要憋尿。冬夜天寒地冻,许多人有尿意,但是因为怕冷或贪睡,未能及时排尿,可能会伤肾。因为尿液积存到一定程度,会产生一些水浊之气,损害肾脏,所以及时将尿排出体外,对于养肾也非常重要。同时还应注意节制房事、节欲保精, 不可恣其情欲,伤其肾精。


主持人:16、冬至在防寒保暖上有啥讲究?


陈医生:中医认为,人体的头、胸、脚这三个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袭。头被称之为“诸阳之会”,天气寒冷使血管收缩,人们就会出现头痛头晕的症状,由此可见,头部保暖非常重要。冬天风寒侵入人体,往往首当其冲的就是胸腹。胸腹部受寒之后,易损伤体内阳气,从而引发心脏病的发作。此外,还可以诱发胃肠病的发生。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层较薄, 保暖性较差,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粘膜毛细血管收缩,使抗病能力下降,导致上呼吸道感染,所以在天气日渐寒冷的季节里,首先要根据气的变化适当增减衣服;其次, 患有心脑血管病、关节炎、消化系统疾病的病人更要注意防寒保暖,戴顶帽子,配条围脖,穿 保暖鞋,也不失为防寒的最佳选择。


主持人:17、在日常作息及运动方面有什么讲究?


陈医生: 在中医看来,冬至(今年的 12 月 21 日)的气候很特殊,此时阴气旺盛到了极点,阳气开始生起,并逐渐旺盛。由于阳是从阴里面生出来的,所以只有当阴足够旺盛时,阳气才能生得更好。首先,冬至前后要注意不要过多运动,要静。这样,阴气才能旺盛,阳气也就能生得更好。 比如说,一个人平时很爱运动,那么在冬至前后,就应当适当减少运动量,这样才能更好地 适应大自然的变化,对身体也更好。


冬季减少户外活动和运动量,这符合“秋收冬藏”的养生原则,但并不意味着就不活动了。“气有余便是火”,冬季寒气较重,汗孔闭塞,阳气易郁积体内,因此冬季很多人上火,出现口腔溃疡、口唇起泡等。预防上火,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室内适量做些运动,如做家务、做仰卧起坐或俯卧撑等,太极拳、八段锦等动静结合的运动。使身体发热、微微出汗为宜,还可以保证气血通畅,减少其他疾病的发生。


主持人:18、在穴位养生这块有什么讲究的?


陈医生:冬季艾灸保健常用养生要穴 :关元穴、中脘穴和足三里穴来温补脾肾,有补益肾气,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的功效。关元穴 :该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要穴,长期施灸可使人元气充足,具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能调治诸虚百损及泌尿生殖系统各种病症。


中脘穴 :该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对胃部疾病的全部症状均有非常好的效果。 足三里穴 :该穴位于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 指。简便取穴,正坐屈膝,用手从膝盖正中往下摸取 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1寸。常灸足三里穴 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驱邪防病之功效。


足底涌泉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每晚睡前可以按揉脚底涌泉穴,可以起到养肾固精作用。


主持人:19、进入秋冬季节,气温下降,很多人开始泡脚养生了,泡脚有什么讲究的?


陈医生:泡脚是很好的养生方法,进入秋冬季节,气温没那么高,这个时候最适合泡脚。


但要注意一下三点:


首先,水量要足够,建议采用比较高的桶,差不多装满水,大概能泡到膝关节处。水量太少效果不好。


第二点,泡脚时间一般20-30分钟,也就是水温变凉的时间,但也要根据个人情况区别,如果容易出汗的人,时间上可以缩短,最好不要泡到大汗淋漓,这样很容易伤津耗气,反而不利于养生。


第三点,泡脚可以单纯用热水,也可以适当加点药材,体质偏寒或有关节疼痛的可以加艾叶生姜煮水泡脚。失眠的人可以加点食用盐或白醋收虚火。


主持人:20、日常生活中还有没其他简单的补肾的小诀窍


陈医生:吞津养肾,口腔唾液分两部分,清稀的为涎,由脾所主,稠厚为唾,由肾所主。大家自己可以做一个试验,口里一有唾液就把它吐出来,不到一天时间,就会感到腰部酸痛,身体疲劳,反过来,吞津可以滋养肾精,补肾作用


双手掌对搓至手心发热后,分别放至腰部,手掌向皮肤,上下按摩腰部,到局部发热为止,可早晚各一遍,每次约200次。次举可补肾纳气。


足部保暖养肾:因为肾经起于足底涌泉穴。


主持人:21、冬至时节,要注意防止哪些疾病?


陈医生:冬至时,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减弱,抵御疾病的能力也会随之衰减, 正是病邪乘虚而入之时。老年人要注意预防以下三大疾病。 


1. 中风:寒冷可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多,导致全身血管收缩。同时,气温较低时,人体排汗减 少,血容量相对增多,这些原因都可使血压升高,促发脑溢血。因此,首先要重视原发疾病的治疗,其次要警惕中风先兆,一旦出现突然眩晕、剧烈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等征兆,应及时就医。 


2. 心脏病:寒冷会增加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血黏度增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重者发生心肌梗塞。 因此,老年人应重视防寒保暖,定期进行心血管系统体检,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溶栓、降脂、扩血管和防心肌缺血、缺氧的药物。 


3. 消化道溃疡:由于寒冷刺激,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处于紧张状态,致使胃肠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胃酸分泌增多,进而刺激胃黏膜,使胃产生痉挛性收缩,造成胃自身缺血缺氧,从而诱发胃溃疡或旧病复发。


因此,要注意饮食调养,膳食以温软淡素、易消化为宜,做到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忌食生冷,戒烟戒酒,还可选服一些温胃暖脾的中成药。


主持人:22、今天刚好是三九天的一九,每年这个时候医院社康还有好多养生馆都开展了三九灸,说能治病也能提高体质,具体能和我们聊一下不?


陈医生:三九灸又叫天灸,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泡,从而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扶助阳气,提高机体正气,中医的正气阳气相当于西医所说的免疫力,所以说三九灸有提高免疫力作用。


适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体虚易感冒,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慢性咽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肠炎,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消化不良等。小儿疾病,如体质虚弱,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宫寒,痛经,月子病,更年期综合征。其他,如免疫力低下,亚健康状态,身体及四肢怕冷,冻疮等。


主持人:23、贴三九灸有没什么特别的注意事项?


陈医生:对于以下情况一般不能进行三伏灸。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严重皮肤病者。疾病发热期、发热、出血、咽喉发炎、孕妇、肺结核、严重心肺功能不足、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血液病、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者。


贴药时注意保持皮肤干燥,不宜剧烈活动,以免出汗致药膏脱落。贴药后局部皮肤出现红晕属正常现象,部分可出现较小水泡,无明显不适不予以处理。贴药后出现瘙痒、灼热、刺痛等症而难以忍受,应该尽快祛除膏药,避免搔抓皮肤致皮肤破损。贴药当日戒酒、海鲜、牛肉、芋头、花生等食物,并避免进食生冷辛辣食品。


主持人:24、最近很多朋友提及督脉灸养身体,中医里面的督脉灸具体是怎么回事,它有哪些作用?


陈医生:督脉灸也叫督灸,长蛇灸,铺灸是指在背部督脉先铺上一层姜蓉,然后再姜上面铺上艾条艾灸的一种方法。督脉是人体阳脉之海,生姜加艾灸温阳力度强,具有很强的扶助阳气,温经通络,驱寒效果,一般做一次需要1.5小时左右。所以冬季时节很多阳虚的人会过来做做中医的督脉灸。


适应范围很广:阳虚怕冷,腰背酸痛,妇科疾病,脾胃虚寒,强肾保健都可以。如果在小腹子宫处进行铺姜灸,就是大家日常所听说的暖宫灸。


需要注意的是,阴虚燥热的人一般就不适宜做这个。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