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1、寒露时节,从五脏六腑角度来说,中医要注意哪些脏腑的保养?
陈医生:主要是肝肾和脾胃的保养。具体而言,民间一直非常重视秋冬进补, 有“秋冬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 但寒露时节人的脾胃尚未完全适应气候的变化,因此不能急于进食肥甘厚味,当先调理一下脾胃, 为脾胃更好地受纳补品做好准备。
肝肾在此时节相对弱势,怎么说呢,秋冬季节,树木凋零,中医里面取类比象,树木的生长条达对应的是肝的生发特性,所以此时肝气较弱。同时,肝肾是同源的,秋冬季节,万物开始进入收敛收藏街道,肾气固藏,所以此时还要中药补肾。总的来说就是健脾胃,补肝肾。
主持人:2、那么要如何养脾胃?
陈医生:主要从脾胃的生理特性及功能上进行,脾胃进行食物水谷的消化吸收从而转化为人体所需的气血及精微物质供五脏六腑使用。所以脾胃对人体来说很重要,为人体后天之本,两大支柱之一。脾喜燥恶湿气,湿气重会影响脾运华吸收功能的发挥,所以平时我们养脾胃就要忌口湿气重的东西,比如榴莲辣椒这些。
避免寒凉伤脾胃,太过寒凉损伤脾胃阳气,从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吸收功能。脾胃功能一旦损伤,要恢复就很难的,所以要好好保护,避免喝冷饮,长期喝凉茶,比如铁观音绿茶也是很凉的,或长期进食生冷的东西,比如生鱼片这些。
避免饮食不节,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过饥过饱,还有饮食不洁,食物不干净,都极易损伤脾胃。
人体五志对应五脏,思虑对应的是脾脏,劳倦思虑太过,会影响脾气血的正常运行。可能有些人自己也会注意到,思虑太多的时候,胃口不好。无思想负担时候,胃口特别好。阴阳五行的生克规律,木克土,肝属木,脾属土,肝火旺伤脾胃,所以平时避免肝火旺,急躁易怒,同时注意养肝。
主持人:3、中医有哪些养脾胃的方法?
陈医生:首先可以用中药内调,而且现在医院还研制出了很多便携式的茶包,膏方。比如健脾养胃茶,脾胃膏,用开水一冲一泡就行,很方便,口感也好。其次可以用中医传统的理疗方法,比如我们科室养生保健门诊,就专门针对脾胃养护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针灸,手指点穴方法,广受欢迎。还要艾灸,拔火罐,隔姜灸,雷火灸,天灸,脐针等。
主持人:4、能否推荐一些养脾胃的药膳?
陈医生:可选择有健脾胃功能的药食两用的材料,比如党参,茯苓,白扁豆,陈皮,薏米,芡实,山药,大枣,花椒,生姜等。
汤:平时大家常吃的猪肚鸡汤,山药煲骨头汤,超市里面常买的四君子汤料煲骨头汤
粥:山药茯苓薏米等杂粮粥。
平时还可以吃点生姜暖胃,大枣,陈皮,麦芽糖,龙眼肉等当零食吃健脾胃。但不可吃多,防止上火或太甜太腻反而影响脾胃消化功能。
主持人:5、除了养脾胃外,寒露时节还需要注重养肝肾,那么中医要如何养肝肾?
陈医生:
中药辩证口服,我们医院特有的茶包养肝补肾茶,五花解郁安神茶(月季花、素馨花、合欢花、玫瑰花、厚朴花),类似绿茶红茶一样的茶包,用开水冲服或养生壶烧开就行。还有平肝滋肾通脉膏,五脏养生膏等,类似喝蜂蜜水一样,舀一小勺加水稀释直接喝就行。
同时可以配合传统的中医疗法:针灸,艾灸,手工灸,雷火灸,隔姜灸,手指点穴,穴位敷贴等。
我们科室深圳市宝安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多年来一直使用的肝肾脾胃养护疗法就能很好的调理肝、胆、脾、胃、三焦、肾,主要是针刺背部膀胱经腧穴,配合手指点穴疗法,中药包热敷,达到调理脏腑,扶助人体阳气,温经通络等作用。
主持人:6、养肝肾在饮食上需要注意哪些?
陈医生:食物的性味与五脏六腑是相关联的,肝与酸性相关,过食酸则肝气太旺,会影响脾胃。咸与肾相关,过食咸则肾气太旺,会影响心。且酸咸是收敛的,会使血液循环变差,同时寒露时节,气温下降,血流速度变慢,原本心功能不好,容易在此时节诱发心脏病,所以寒露时节养肝肾,注意不要太过酸咸,可多吃点甘平温补食物,易养肝疏肝养肾。
主持人:7、能否推荐一些养肝肾的药膳?
陈医生:
茶类:枸杞菊花茶,绿茶、月季花。玫瑰花,桂花,橘子皮,佛手等。
汤类:当归生姜羊肉汤,金钱橘瓜蒌皮猪肺汤,杜仲猪腰汤,黑豆龙骨汤,山药汤,
粥类:粳米、虾、枸杞
粳米、肉苁蓉,羊肉,山药
粳米,老姜,泥鳅
主持人:8、总的来说,寒露时节要注重养脾胃及肝肾,那么是所有人都可以开始进行脾胃肝肾的调理还是分情况的,那么我们自身又是如何去判断自己脾胃或肝肾不好了,需要赶紧进行调理一下,有哪些征兆可以提示我们的?
陈医生:中医养生最好是顺势而为,所以寒露时节都可以进行脾胃肝肾调理,也叫因时制宜,但同时也要因人制宜,有些人已经有明显的脾胃或肝肾不足症状的更要引起重视,需要加强一下这方面的调补。
比如脾胃不足症状:食欲减退或口味异常,大便异常,消化不良,口臭,嗳气吞酸,呃逆,恶心,呕吐,腹胀,消瘦或肥胖,肌肉萎缩松弛,四肢无力或内脏下垂,便血,易至痰、饮、湿等病理产物,易肥胖,高血糖,高血脂等。
肝肾不足症状:头发白了,眼睛花了,健忘,总觉疲劳,运动经常扭伤,失眠,睡眠减少,发胖,头发无光泽,性欲减退,夜尿频,耳鸣耳聋,牙齿松动,齿缝增宽,急躁易怒,甚至容易三高,腰酸腿软易抽筋,易患颈椎病、高血压、糖尿病,易驼背,身高萎缩等。
主持人:9、寒露节气,从阴阳平衡及时令邪气来说,在中医养生这块主要注意哪些方面?
陈医生:寒露、霜降时节,渐入深秋并开始向冬季过渡。“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此时养生以“养收”为原则,注意收敛阳气滋养阴精。由于秋季燥气当令故还要注意润燥。此时寒气渐生,各地气温持续下降,需做好防寒,尤其是患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的人群。总的来说,就是养阴润燥防寒。
主持人:10、寒露开始,天气逐渐由热转凉,阳渐入阴,中医养生上要注重收敛阳气,怎么理解?
陈医生:从天地阴阳升降上讲,秋分之后,今年的暑火已经降至地面以下了,所以天气凉快,寒露降至。此时天地之间阴盛而阳衰,天气渐现燥金的肃杀本象,天寒而清,寒露而冷。推之于人身,适应自然变化,夏天外浮的相火已经收敛于中焦以下,阳渐入阴。
所以中医养生上,要重视收敛阳气,顺应自然界变化,将浮暑之火归肾水里面。收敛于水中的暑火,即阳根,是来年春天阳气生发的源泉。寒露时节,收敛的阳气越足,意味着来年生机越旺盛。
主持人:11、寒露属于晚秋季节,还需要注意秋燥?秋燥有哪些表现?
陈医生:寒露时气候干燥,中医认为燥邪易伤人体津液,易出现皮肤干燥、口唇干裂、舌燥咽干、干咳少痰、大便秘结等症状,中医“燥则润之”“寒则 热之”的原则,饮食上主张以温润的食物为主。故此时宜食用一些性质平和且具有滋阴润燥、养肺生津作用的药物或食物。
主持人:12、寒露时节,中医养生这块注重养阴润燥,养肺,养肝肾,饮食上针对性选择哪类别的食物比较适合?
陈医生:
白色食物
深秋和冬季应该多吃点白色食物,因为“燥” 是此时最明显的气候特点之一,而大白菜、白萝卜、 百合、白莲子、银耳、莲藕、杏仁,甘蔗等白色食物具有润燥的作用。
黑色食物
黑米、黑木耳、黑枣、黑芝麻、黑豆等“黑色食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并具有一定的暖肾功效。
秋天在五行属金,应六气为燥,五味属辛,人们在秋天普遍都会感觉口鼻干燥等。秋季宜食清润甘酸和寒凉的食物,寒凉能清热、甘味食物性质滋腻,有缓急、和中、补益作用。酸味食物有收敛、生津、止渴等作用。
同时,中医认为,肺与秋气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应多吃有润肺生津作用的食品,比如百合 、莲子、山药、藕 、平菇 、番茄等。
主持人:13、养阴润燥,我们饮食药膳上有哪些注意的,有哪些药膳推荐的?
陈医生:
寒露时节,可选择一些温润果蔬类的有梨、葡萄、香蕉、甘蔗等水果,胡萝卜、山药、 冬瓜、藕、银耳等蔬菜,以及豆类、菌类、海带、 紫菜等。
药膳方面可选择:
百枣莲子银杏粥:
大枣莲子银杏粥:用料:百合30g、大枣20g、莲子20g、银杏15粒、粳米100g、冰糖适量。
核桃栗子糖羹:
白果萝卜粥
沙参粥 :沙参 15 克, 粳米 100 克,冰糖适量
百合薏仁粥
主持人:14、寒露时节,精神调养上有啥特别的?
陈医生:寒露时节,万物逐渐凋谢, 景象凄凉,容易使人产生苦闷、 悲伤之情;四季中的秋与五脏中的肺相应,肺在志为忧,悲和忧易伤肺。因此,秋季养生以调达情志、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心理 平衡为首要。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 外出观赏风景,喜悦溢于言表,可使忧郁愁烦顿消,令人心旷神怡,给生活增添无穷乐趣。
从藏象说来看,肺与秋气相应,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特别敏感。秋风冷雨, 花木凋零,万物萧条,常会让人在心中引起 悲秋、凄凉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所以还应注重调摄精神养生。养成不以物喜、不为己悲,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 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以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
主持人:15、在日常作息及运动方面有什么讲究?
陈医生:寒露过后,昼短夜长,自然界阳气开始收敛、沉降。古人 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要注意调整睡眠时间, 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 寒露时节,可坚持适宜的锻炼,调养肺气,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但应循序渐进,不可过度运动。
年轻人可选择登高、踢球、健美操等运动;老年人则可选择广播体操、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等。早晚气温偏低,最好等太阳出来或比较暖和的时候,再出门锻炼。且每次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注意动与静的合理安排,不宜过度劳累, 更不可经常大汗淋漓,使阳气外泄,伤耗阴津。
主持人:16、在穴位养生这块有什么讲究的?
陈医生:养生穴位·太渊穴,是手太阴肺经的原穴, 为肺经原气流注之处。太渊穴擅于调补肺气虚损之证,亦能滋养肺阴,并可治疗诸多肺系疾病,如咳嗽、咯血、气急喘满等。
人体生理活动随自然界阳消阴长的规律改变。在秋季, 燥邪与风邪易侵犯人体,诱发感冒、鼻炎等疾病,可通过按摩风池穴、合谷穴、曲池穴等来预防感冒;常按迎香穴可宣通鼻窍,预防鼻炎发作;常按足三里穴可提高免疫力,健脾胃,扶正固本。燥邪易伤阴津, 可常按三阴交穴,以滋阴生津、润燥清热。
主持人:17、俗语言:“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是季秋重要的养生之道。怎么理解这句话?
陈医生:寒露时节凉热交替,气温逐渐下降,因此,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 “一场秋雨一场凉”,我们要随着天气转凉逐渐增添衣服,但要注意俗话说的“春捂秋冻”,因此,添衣不要太多、太快,给机体一个逐步适应寒冷的机会。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黏膜的耐寒力,对安度霜降和冬季大有裨益。
寒露节气前后要注重 足部的保暖,以防“寒从 足生”。 由于两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少,又因为脚部的脂肪层较薄,容易受到寒冷的刺激。寒露时节最好每天用热水泡脚,既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还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的营养,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使人精力充沛。
还有,睡前双手掌搓足心,肾经涌泉穴在足心,心经劳宫穴在手掌心,手足心互搓,及肾水济心火,达到心肾相交。
主持人:18、进入秋冬季节,气温下降,很多人开始泡脚养生了,泡脚有什么讲究的?
陈医生:泡脚是很好的养生方法,进入秋冬季节,气温没那么高,这个时候最适合泡脚。
但要注意一下三点:
首先,水量要足够,建议采用比较高的桶,差不多装满水,大概能泡到膝关节处。水量太少效果不好。
第二点,泡脚时间一般20-30分钟,也就是水温变凉的时间,但也要根据个人情况区别,如果容易出汗的人,时间上可以缩短,最好不要泡到大汗淋漓,这样很容易伤津耗气,反而不利于养生。
第三点,泡脚可以单纯用热水,也可以适当加点药材,体质偏寒或有关节疼痛的可以加艾叶生姜煮水泡脚。失眠的人可以加点食用盐或白醋收虚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