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16岁的初三学生,休学在家近一年,此前因学业压力大,父母常责骂产生抑郁,情绪低落和自伤行为。
“小时候有家暴,妈妈总是一吵架就让我去死,所以会自残什么的”。
掌心上隐隐约约有一些细小的伤痕,我问她这是怎么弄的。
她说拿指甲扣的,有时发作心里面难受,就攥拳头,指甲就嵌进肉里。
“以前看过医生吗?”
“没有,以前给我妈说了,她带我去医院做了体检,检查结果没问题,说我想太多”
......
来治疗的很多患者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他们说自己得了抑郁症时,没有人会相信,也没有人会在意。
没病的人不理解,正常人怎么会得那样的病呢?说自己得了抑郁症只是为了博取关注。又或者,那根本不是病,而是自己想太多。
“抑郁症”这个词对大多数人来讲熟悉又陌生:它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却又被大多数人认为只是单纯的“想太多”,过度忧虑。
抑郁,怎么能叫病呢?
事实上,抑郁症不仅需要得到合理的治疗,人们的重视与理解更为重要。
01
当TA说,我得了抑郁症
“你可以对我说出你的痛苦和真实感受”。
“我感觉自己罪孽深重,如果不是我来到这世界上,也许他们不会离婚。我妈也不会指着我的鼻子让我去死”。
其实抑郁症的痛苦,与骨折一样让人真切感受到痛苦,而不是“想太多”“装病”“矫情”“博取关注”。
当然出现这种误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多数人也曾在生活中遇到过一些打击或者负性事件。
现实中很多人时不时会因种种不如意而感到抑郁,感到伤心、失望、情绪低落和无精打采。
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可能经历的情绪,似乎每个人都曾有过这种类似抑郁的情绪。
然后大多数人又因时过境迁或者情绪发泄而摆脱了这种情绪和烦恼。
事实上,这种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根本不是同一个概念。
抑郁症的出现有一定的表现,这和普通人心情不好或者短时间的抑郁情绪根本不一样:
就像上述案例的孩子一样,发作的时候自残,正常人有抑郁情绪也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只字之差却如隔天堑。
大多数人的负面情绪可以通过运动,聚餐、看电影、K歌发泄,但是抑郁症患者却没有办法通过这些回到正常。
抑郁症和抑郁状态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抑郁症反应程度更严重,患者会陷入错误信念中。
一件微小的事情都会让他们产生大量负面想法并让他们困苦不堪。
持续痛苦的时间也会更长:症状会持续至少两周时间甚至更长久。
同时,抑郁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正常生活。
就如案例中的孩子,因为抑郁症已经休学一年,她常因自己无法达到母亲的高要求而深感自责,甚至觉得自己“罪孽深重”。
意识活动变弱、失眠、注意力无法集中导致成绩不断下滑,无法正常听课,最终不得不中断学业。开始求医之路。
如果不是在危急时刻,选择了治疗,那么结果可能难以想象。
只有得到正确的治疗,它才能够被治愈,而治疗的前提便是接纳。
当你听到身边的人说“我生病了”,你是不是会担心、紧张,并且及时询问:还行吗,我陪你去医院吧。
很多人因世俗的偏见所致的病耻感,不敢说出自己的疾病,选择了默默忍受。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包容、理解与接纳。
当知道他病了,我们如何帮助他们?
很多人并非不想帮助,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才不敢贸然行动。但其实,帮助抑郁症患者并没有想象的复杂,在开始帮助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白:
No.1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状况
不要低估抑郁症的严重性,抑郁症除了让人持续的悲伤。还会产生失眠、肠胃不适、疼痛,嗜睡,健忘等身体症状。
No.2
抑郁症的症状不受思想控制。
抑郁症患者常常情绪失控,或者说一些伤人的话。但这些并不是他们的主观意愿,而是疾病本身导致。
No.3
不要因病耻感耽误治疗
有时我们对症状没有正确的态度。甚至为亲人朋友生这个病感到羞耻而掩盖问题。事实上,这只会阻碍患者接受正确的治疗。
No.4
鼓励的作用,远比你想象的强大
当患者处于抑郁状态的时候,他们没有力气去做任何事。这时候我们可以鼓励他们走出去,去晒太阳,陪他们出去吃饭,看看电影,都有助于患者舒缓心情。
通过这些,他们会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可以依靠。
02
主动提供帮助,别让悲剧发生
现在,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有许多机构或组织都可以为抑郁患者提供帮助。
也有一些公益的暖心咨询室能够提供无偿的解答和咨询。不论是心理疏导,还是需要临床治疗,只要积极求助,回归正常生活,回归身心健康状态的几率是很大的。
作为患者的亲人、朋友的我们,我们也可以积极的陪伴他们,陪他们散步,运动,不要让他们感觉孤单,无助,绝望。
如果有抑郁,请务必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深圳优眠临床心理专科,会一直倾听你的心声,重视你的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