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第21个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为“ 优质睡眠 , 开心益智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中国睡眠研究会提出了今年我国的睡眠日主题“良好睡眠,健康同行”。
强调规律的睡眠可提高身体免疫功能,保障身心健康。
人可以勉力工作,还可以通过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但面对失眠这个难题,人有时会觉得很无助,那是种说不出来的痛,想睡却睡不着时真要命!是什么,让你今夜无眠?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不良习惯?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它对身心健康伤害极大,但现实是,却并不是人人都能“睡得着”“睡得好”?
失眠的痛,谁经过谁知道.....
失眠的原因有很多:枕头过高过低、饮酒饮茶、不良习惯、被褥不适等等,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不可否认的是,工作和生活压力对睡眠的影响力已愈来愈大。一项中国城市普通人群的调查表明,成年人在过去12个月内有失眠症状的比率高达57%。
一时“今夜无眠”真的也不算什么大事,成人后,你好意思跟人说你从没失眠过?但长期或较长期的失眠会严重损害健康,给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01 影响创造性思维
人的大脑要思维清晰、反应灵敏,必须要有充足的睡眠,如果大脑长期得不到充分休息,会影响大脑的创造性思维和处理事务的能力;
02 影响生长发育
青少年的生长发育除了遗传、营养、锻炼等因素外,还与生长素的分泌有一定关系。由于生长素的分泌与睡眠密切相关,所以青少年要发育好,长得高,睡眠必须得到保障;
03 影响皮肤健康
睡眠不足时,会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皮肤颜色显得晦暗,出现眼圈发黑,女性失眠会出现面色灰黄、皱纹增多等早衰现象;
04 脱发
睡眠时间的长短与脱发无明显关系,但脱发却与睡眠质量密切相关;
05 健忘
由于大脑得不到充足休息,引起头疼、头晕、记忆力衰退等现象,导致反应迟钝;
06 诱发或加重原有疾病
失眠会使人的免疫力下降,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减弱,甚至诱发或加重原有疾病;
07 造成不良情绪
长期失眠是抑郁症的高危因素,失眠患者的抑郁症发病率比非失眠患者高3~4倍。
有以下这些可要当心了
1. 常常整晚(不是偶而)躺床上半小时以上仍无法入睡
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很长时间都睡不着,早上都会比原来提早1小时以上醒来,睡眠过程中总是醒睡间隔发生(每次30分钟以上),而且每天睡着的时间少于5小时,醒来后感到非常疲劳,全身乏力;
2. 连续一个月睡不着
每周至少3次,并连续一个月出现失眠症状;
3. 身体部分功能减退
记忆力衰退、机能活跃度下降、精神分散、日常容易打瞌睡等;
4. 容易发脾气,情绪暴躁
白天会出现四肢无力,易发脾气,情绪暴躁等,严重者甚至会产生厌世情绪。
失眠虽可怕,但别乱出招,以下几招你用过吗?
红酒治失眠?
不推荐,这也许只是为喝酒找借口而已。
喝酒助睡,也许有短期改善睡眠的效果,但长期并不利于睡眠和健康,有研究证实,酒精会干扰人的睡眠结构,使睡眠变浅,如果进入深睡眠时间一延长,半夜醒来的几率会增大,使睡眠变得断断续续,质量不高,醒来头脑不清醒,长期可能会形成酒依赖,如果你发现自己酒量见长,可要小心肝哦!
牛奶助睡?
有效果,但不是你想的那样,也许就是心理安慰罢了。
有人认为,牛奶中含有L-色氨酸,可用于制造诱发睡眠的5-羟色胺与褪黑素。其实呀,是你想多了,要知道,你喝的那一小杯牛奶,它能进入血液的量极其微量,基本起不到助睡作用,当然,一杯温乎乎的牛奶喝下去,会使人放松,觉得很舒服,也就算间接帮助顺利入眠了。
补充褪黑素有用?
部分人群有效,它不能调理所有失眠。
足量的褪黑素能缩短入眠时间,延长深睡眠的时间,但它仅对单纯睡眠障碍的老年人和倒时差者有较好效果。其他因为精神、情绪问题或身体其他疾病导致的失眠,没多大效果。只有找准原因,调整心情,积极治疗好身体疾病,睡眠才会改善。
谷维素能改善睡眠?
对轻度失眠可能会有一定疗效。
理论上,谷维素能稳定情绪、减轻焦虑及紧张状态,对轻度失眠可能会有一定疗效。目前并不推荐谷维素改善睡眠,仅作为改善睡眠的辅助用药,打个助攻而已。
安眠药能助睡?
有用,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如果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合理、适量的用药,是不会成瘾的,更不会对大脑造成损害。但如果不遵医嘱长期使用,很可能破坏正常的睡眠结构,导致人长期处于浅睡眠中,睡眠质量下降,因此,安眠类药物不一定适合长期使用。
睡眠好坏跟习惯有关,失眠别总依赖安眠药
不遵医嘱滥用药物,会导致睡眠结构遭到破坏
导致长期浅睡眠,半梦半醒时候多,睡眠质量下降
因此,别偏听偏信,就医看诊或改变生活习惯来治好失眠!
良好的生活习惯,能保障健康睡眠
失眠原因多样,找到病因,规律作息会有奇效
若长期或严重失眠者,靠调整生活方式效果不佳时
可通过就医、药物、心理疗法等来消除或减轻危害!
最后,我们呼吁社会公众:
(1) 主动了解睡眠对于健康的意义和相关影响因素,科学传播健康睡眠理念;
(2) 培养健康睡眠行为,营造有益睡眠的环境;
(3) 关注妇幼、中小学、老年等特殊人群的睡眠保健;
(4) 睡眠疾病产生后,在正规医疗场所寻求医疗援助;
(5) 加强身体锻炼和心理卫生,培养乐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