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异常吞咽习惯是指儿童在吞咽食物或口水时表现出的不正常的动作或行为。这种习惯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口腔健康和消化系统,甚至对孩子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了解儿童异常吞咽习惯形成的原因对于家长和监护人及时干预和纠正儿童的不良行为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一些可能导致儿童异常吞咽习惯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新生儿期相对发育较早的舌体充满于整个口腔,紧贴硬腭及上下唇,婴儿依靠舌、唇及下颌的协调活动来进行吞咽。母乳喂养的孩子休息位时舌头一般都紧贴硬腭。婴儿吃奶时,尤其是使用奶瓶人工喂养时,舌体位于上下牙槽嵴之间并在吞咽时与唇肌保持接触,这是典型的婴儿式吞咽方式,也是婴儿期特有的生理现象。
随着牙齿的萌出及上下颌骨的发育,舌体便不再充满整个口腔,吞咽时也不再与唇肌接触。但是,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造成婴儿式吞咽方式的继续保留,就变成了异常吞咽。
1、生理因素 儿童异常吞咽习惯的形成可能与生理因素有关。
例如,儿童在长牙齿的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烂牙孩子疼痛无法咀嚼可能会养成含食物不嚼就直接吞咽的习惯,从而影响消化和营养吸收。这些习惯会导致口腔结构异常、牙齿生长及排列不齐会更加加重儿童异常吞咽。
解决方案:定期带孩子去口腔医生那里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口腔结构问题,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做相应病灶牙的治疗等。
解决方案:家长和监护人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注意自己的进食行为,教育孩子正确的吞咽方法,并建立规律的饮食习惯。同时进食时应该专心一致,不能看电子产品等。
3、心理因素 儿童的心理状态也可能影响他们的吞咽习惯。焦虑、紧张、压力等情绪问题可能使儿童在进食时表现出异常的吞咽行为。
儿童吃饭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往往操之过急,因为孩子吃饭慢,便代劳喂饭,喂饭过快造成孩子有些儿童可能因为心理上的问题而吞咽过快、不细嚼食物等,从而养成不良的吞咽习惯。
解决方案:家长和监护人要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放松心情,享受进食过程。月龄过小的孩子需要帮助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吃饭过程中不能批评孩子吃饭慢,需营造轻松快乐的就餐环境。
4、学习和模仿 儿童是非常善于学习和模仿的阶段,他们可能会模仿身边成年人或同龄人的吞咽习惯。如果周围的人吞咽时有异常的动作或习惯,儿童可能会跟随他们的行为而养成类似的不良习惯。
解决方案:家庭成员在进食时要做出良好的示范,鼓励孩子模仿正确的吞咽动作,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吞咽习惯。
5、喂养习惯 长期奶瓶喂养以及使用安抚奶嘴等不良习惯。提倡母乳喂养,牙齿萌出以后规律喂养,逐渐减少夜间喂养次数。人工喂养儿应当避免奶瓶压迫其上下颌,不要养成含着奶瓶或含着乳头睡觉的习惯。牙齿萌出后夜间睡眠前可喂服1~2口温开水清洁口腔。建议儿童18个月后停止使用奶瓶。
美国儿科学会 (AAP) 建议:孩子在12个月后应停止使用奶瓶,最晚24个月后需要戒除奶瓶、吸管杯。
综上所述,儿童异常吞咽习惯的形成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因素、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家长和监护人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吞咽技巧,定期检查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引导他们正确进食,并且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通过理解儿童异常吞咽习惯的形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纠正,可以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育。
照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