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谓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其定义是指外侧半月板后角胫骨附着点的撕脱或者半月板骨性附着点1cm以内的撕裂。在ACL损伤中,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的发生率为7%~14%。
损伤特点:
ACL断裂后,胫骨前移造成外侧半月板的被动前移,使半月板股骨韧带的张力增大,牵扯半月板后角,从而造成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会导致外侧半月板向周围脱位,使其在负重时传导负荷的作用消失,导致膝关节软骨应力负荷增加,从而增加发生骨性关节炎的风险。
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 冠状位、横断位的“裂隙征”及矢状位的“鬼影征”在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分型:
目前主要是Forkel分型:I型:根部撕脱性损伤;II型:根部和板股韧带附着点间的撕裂;III型:后根部附着处包括根部及板股韧带的完全撕裂。
治疗:
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的治疗方式仍存在争议,既往由于对半月板后根部损伤的认识不足,学者们多主张非手术治疗,但随着大量的病例随访发现,保守治疗仅能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不能阻止膝关节退变的进展。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开始通过手术方式来修复外侧半月板的后根部损伤。主要包括以下三种:(1)经胫骨隧道技术;(2)锚钉缝合技术;(3)边对边缝合技术。
边对边缝合技术是利用根部附着处残留的半月板与断端半月板组织进行缝合,然后两端打结固定。但此方法存在根部附着处残留的半月板过少不易缝合;缝合半月板存在漂浮现象,影响愈合。
而锚钉技术也存在以下缺点:①膝关节间隙狭窄,难以将锚钉置入理想位置;②易导致正常半月板、软骨损伤;③锚钉松脱。
我们的方法-经胫骨隧道技术
优点:①止点重建恢复其解剖结构,能显著恢复胫股关节的接触压力;②不存在半月板漂浮现象;③持续坚强的向下拉力,有助于后根部同骨的愈合
注意细节:①半月板根部新鲜化、足印迹区的打磨,利于根部愈合;②充分预留前交叉韧带胫骨隧道的空间,避免两者隧道间的碰撞。
经骨隧道缝合治疗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能恢复后根部生物力学上的稳定,是治疗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有效手段。
经胫骨隧道技术修复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