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化湿

古宏晖医生 发布于2023-10-05 23:20 阅读量627

本文由古宏晖原创

人体内部的湿气主要是因为脾的运化不足。《黄帝内经.素问》有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是运化水湿的主要脏器,所以文献上说脾能胜湿。反过来说,如果水湿太过,或者脾的运化水湿功能降低以后,五脏当中,受到水湿侵害的首先也是脾,文献里面又有脾恶湿的说法,所以脾既能胜湿,反过来在病理情况下,它又最容易受到湿浊的伤害。

而湿邪是最容易渗透的,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湿气在皮下,就形成浮肿或肥胖。体内有湿的话,易与体外的邪气博结,里应外合而患病。

脾主湿,且恶湿,土爱暖而喜芳香,因此通常所说化湿,多指芳香化湿。作用部位在中焦,用于湿浊中阻,脾胃受困,运化失司之胸脘痞闷、恶心呕吐、食少体倦、口甘多涎等。

因为湿阻中焦,脾胃气机都会阻滞而产生痞满、胀满,这就是气滞不舒的表现。

行气是与化湿密切相关的一种功效,前人说“气行则湿化”,行气有利于中焦湿浊的消除,所以,行气是治疗湿阻中焦常常需要考虑的一种功效,如果化湿药没有行气的功效,就需要配伍行气药物来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上肾阳虚不能温养脾阳,会导致脾阳也虚。或脾阳久虚,不能运化水谷精气以充养肾,于是导致肾阳也虚。二者往往又互为因果而致脾肾阳虚。

脾肾阳虚表现:手脚冰凉、身体倦怠、大便不成形、肢体浮肿、腹部胀满、舌淡胖苔白滑、经期怕冷、经血色黯、行经腹痛、阳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腹胀、小便不利等证候。若出现脾肾阳虚,则需要补脾阳的同时温肾阳。肾为先天之本,能温化寒湿。舌淡舌根白厚腻常为肾不温化水湿的表现。

总体辨证治疗方法:

1、芳香化湿法:芳香之品,其性清扬、通透、发散,能破湿浊粘稠之性如:苍术、厚朴、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等

2、淡渗利湿法: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车前草等

3、温阳化湿法、附子、干姜、桂枝、肉枝等

4、苦寒燥湿法、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苦参、栀子、茵陈等

5、健脾化湿法:白术、茯苓、芡实、扁豆、薏苡仁等

6、行气化湿法:陈皮、青皮、木香、佛手、香附、乌药等

常用方剂有:平胃散、参苓白术丸散、吴茱萸汤、理中丸、二陈汤、木香顺气丸、香砂养胃丸、胃苓汤、五苓散、真武汤、羌活胜湿汤、三仁汤、甘露消毒丹等。

特别提一下平胃散。

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15、厚朴9、陈皮9、甘草4加姜枣组成,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主治湿滞脾胃。

脾土不运,湿浊困中,胸腹胀满,口淡不渴,不思饮食,或有恶心呕吐,大便溏泻,困倦嗜睡,舌不红,苔厚腻。

平胃散为湿阻中焦基础方。苍术相当于吸潮剂,燥湿作用明显,为化湿要药;厚朴则相当于鼓风机,行气导滞以化湿。陈皮理气行滞,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并缓诸药之燥,姜枣调和脾胃。

食疗方一:陈皮、莲子、山药、茯苓汤

食疗方二:赤小豆、薏苡仁、芡实汤

食疗方三:五指毛桃、土茯苓汤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