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7年,土耳其皮肤与性病学家Hulusi Behcet公开报道了当地3例特殊病例,患者均有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色素膜炎三联征。在医学界引起重视。随后把该病命名为白塞氏病(Behcet’s disease)。
随着对这种疾病研究的深入,发现这种疾病具有地域性,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是日本、中东和地中海地区(丝绸之路),所以,白塞氏病又称为“丝绸之路病”。在欧美国家此病不多见。
白塞氏病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6~40岁左右的青壮年。在中东地区男性多见,在欧美国家女性更多。具体发病率没有统一的数据。
其实,最早记载这个疾病的是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他在Epidemion中记录了一种小亚细亚地方病,该病具有生殖器溃疡、慢性眼病及疱疹皮损等特点。我国汉代医圣张仲景则描述该疾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和,蚀于阴为狐”,名为“狐惑”。
白塞氏病为一种系统性血管炎,可以累及全身大血管、中等血管、小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具有非常复杂多样的临床表现。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常见,也可累及血管、神经系统、消化道、关节、肺、肾、附睾等多器官。
白塞氏病没有特异的辅助检查,诊断不易,特别是那些仅有部分表现的病例,必须紧紧依靠临床标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复口腔溃疡、反复生殖器溃疡、眼色素膜炎是白塞氏病的三大主要临床特点。
白塞氏病的口腔溃疡好发于颊黏膜、舌缘、唇、软腭等部位,单发或者多发。起初为痛性结节,继之为直径约2-3mm的小溃疡,每年发作至少3次以上,1-2周可自行缓解,不留有瘢痕。多为白塞氏病的首发症状。生殖器溃疡则好发于女性的大、小阴唇,阴道,甚至子宫颈等部位。男性则多见于阴囊及阴茎,生殖器溃疡数目较少,但深大,疼痛难忍,治愈后可遗留瘢痕。眼色素膜炎表现为眼炎反复发作,眼睛红肿疼痛,影响患者的视力。该病还可以出现结节性红斑、假性毛囊炎、痤疮样毛囊炎及浅表栓塞性静脉炎、伤口难愈合、针刺反应皮肤损害的表现。
白塞病的病理学特点为血管炎及血栓形成,主要侵蚀小动脉、小静脉及微血管。皮肤黏膜损伤以白细胞破坏性脉管炎或中性粒细胞性血管反应为主。而大血管受累常表现为血管炎、血栓形成及动脉瘤等。
25%-30%白塞氏病患者大血管受累,可能由此引起大脑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及布加综合征、脑卒中等严重后果,动脉瘤破裂可能是致死性的。
30%-50%患者会出现关节炎的表现,双膝关节肿痛最多见,可以反反复复,有自限性。
20%患者累及神经系统,可能出现脑膜脑炎、脑干损伤、良性颅内压增高、脊髓损害、周围神经系统损伤。系本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病情复杂症状不典型的病例需要认真加以甄别。需要鉴别诊断的疾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脊柱关节病等系统性结缔组织病,以及性传播疾病、感染性疾病、某些少见的皮肤病、血液病。
白塞氏病诊断难,治疗相对容易,参考其他系统性血管炎,可以选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内科治疗手段,有手术指征的给予相关的外科治疗。
白塞氏病只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效果一般尚可,死亡率较低,和其他结缔组织病一样,白塞氏病的临床特点也是活动与缓解交替,患者可以长期带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