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健康老龄化”的健康新观念深入人心,我们越来越多人重视身体健康体检。那么,老年人拿到体检报告,该如何正确看待检查结果呢?
在门诊工作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两个极端,一部分老年人对有异常的结果极度的紧张、焦虑,常常在不同医院反复检查;另外一部分老年人,对结果不闻不问,毫无在意,平时的不良习惯照旧。其实,两种情况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疾病健康观念和常识。
45周岁以上的人群,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发病率上升。所以,每年做一个完善的体检非常必要。如果既往没有病史的老人,建议查一下:血、尿、便常规,肝功、肾功、血脂、血糖、尿酸、肿瘤标记物、心电图、胸片及腹部超声等的检查。
如果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老年人,除了上述那些检查外,还需针对这些疾病及并发症进行检查。例如:糖尿病建议查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眼底照相、足部皮肤及神经血管的评估;有三高病史的人发生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相对较高,建议查心脏彩照、颈部血管彩超、同型半胱氨酸,必要时查冠脉CTA、头CTA等。
由于男女生理结构及特点不同,建议:男性:45周岁以上男性还要重点查一下前列腺彩超,再做个血的化验PST,这个是早期前列腺癌的筛查。女性:45周岁以上女性除了检查宫颈、子宫附件超声、乳腺及骨密度的常规体检外,还要重点筛查甲功和甲状腺彩超。常见高发癌症,需不需要查癌症筛查项目有讲究,可结合“三史”来选择。而老年人往往谈癌色变,更担心癌症侵袭。筛查癌症要结合个人史(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家族史及生活史而定。
此外,受检者在体检前1-2天还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清淡饮食,避免吃得过甜、过咸、过于油腻,禁止暴饮暴食,禁止饮酒,体检前一天晚上十点以后禁食禁水,保证充足的睡眠。
体检完了,怎么读体检报告?
很多人表示看不懂体检单上的各种符号。一般:
① 化验单上的定性项目如果出现“+”号或“阳性”,意味着存在异常,需进一步判断病因;
② “-”号或“阴性”代表正常。
③ 定量项目如果出现“↑”,提示结果高于参考范围,
④ “↓”提示结果低于参考范围。
举个例子,血常规中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时,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血常规中的血红蛋白下降时提示贫血。尿蛋白正常结果为阴性,若尿蛋白持续出现“+”号或“阳性”,常意味着肾脏病变。
另外,体检单上最常出现的字样就是:增生、息肉、结节、囊肿等,很多人看到这些就会觉得“大病来临”,其实不必这么担心,比如:
① 肝囊肿、肾囊肿、乳腺增生基本都不会恶变。
② 胆囊息肉、肺结节、甲状腺结节虽然有恶性可能,建议听从专科医生建议,定期复查就行。
③ 肺结节而言,结节越大、长得越“古怪”,比如有分叶、毛刺等,长得越快,恶性可能性越大,需要进一步的检查。
需要注意的是,报告单上的“建议复查、观察一类的字眼”一定要遵照医嘱,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建议复查、观察都是有原因的。目前,我们对许多疾病的认知有限,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个过程,动态观察更能早防早治。
这些报告单要留存好,许多人都曾疑虑:“体检年年做,单子结果一大堆,我能把之前的都扔掉吗?”体检后的体检报告及影像资料(超声、胸片、CT等)建议保存,至少应该保留2-3年的资料。医生在判断某些疾病时,有时需要参考既往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了解动态变化的过程,有利于疾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