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作为人体呼吸道的 “第一道关口”,承担着过滤、加温、加湿空气的重要作用。但当气温骤降时,冷空气会直接刺激鼻腔黏膜,打破其正常的生理平衡,引发多种问题:
低温会使鼻腔黏膜下的血管迅速收缩,随后又反射性扩张,导致黏膜充血、水肿。此时鼻腔会频繁分泌黏液来 “保护自己”,进而出现清水样鼻涕增多、连续打喷嚏的症状,尤其对过敏性鼻炎患者来说,冷空气相当于 “过敏原”,会让鼻炎症状急剧加重,甚至诱发鼻塞,影响睡眠和呼吸。
冬季本身空气湿度低,加上骤降的气温会加速鼻腔内水分蒸发,导致鼻黏膜干燥、脆弱。此时若用力擤鼻涕、挖鼻孔,很容易损伤黏膜下的毛细血管,引发鼻出血。尤其儿童和老年人,鼻黏膜更薄、血管弹性较差,出血频率会比平时高出 2-3 倍。
低温会降低鼻腔的抵抗力,让细菌、病毒更容易在鼻腔内滋生;同时,鼻黏膜充血肿胀会堵塞鼻窦开口,导致鼻窦内的分泌物无法正常排出,进而引发急性鼻窦炎 —— 患者会出现持续性鼻塞、流脓涕,还可能伴随前额或面部胀痛、嗅觉减退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影响记忆力。
耳朵的皮肤薄、脂肪少,热量散失快,是全身最容易受冻的部位之一。但由于耳朵位置特殊,很多人戴帽子、围巾时容易忽略它,导致低温带来的伤害 “悄然而至”:
气温骤降时,外耳道皮肤的血液循环会减慢,抵抗力下降。如果此时耳朵进水(比如洗头、下雪时),或用棉签频繁掏耳朵,细菌就容易入侵,引发外耳道炎。患者会感到耳朵隐隐作痛,尤其咀嚼、说话时疼痛加重,部分人还会出现耳朵瘙痒、流脓的情况,严重时会影响听力。
低温是感冒的高发诱因,而感冒时鼻腔、咽喉部的炎症很容易通过 “咽鼓管” 蔓延到中耳,引发中耳炎。儿童的咽鼓管更短、更宽,炎症蔓延速度更快,因此儿童中耳炎发病率远高于成人。患者会出现耳朵胀痛、听力下降,部分人还会伴有耳鸣、发热,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鼓膜穿孔,甚至影响听力发育。
当气温低于 0℃,且伴随大风时,耳廓皮肤温度会迅速下降,若保暖不当,很容易发生冻伤。轻度冻伤会表现为耳廓红肿、发痒,受热后有灼热感;中度冻伤会出现水疱,水疱破裂后可能形成溃疡;重度冻伤则会导致耳廓皮肤发黑、坏死,甚至需要手术治疗。
咽喉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 “共同通道”,黏膜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当气温骤降时,不仅会受到冷空气刺激,还会因空气干燥而 “雪上加霜”,引发多种不适:
冷空气会直接刺激咽喉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同时干燥的空气会加速咽喉部水分流失,使黏膜变得干燥、脆弱。此时若过度用嗓(比如大声说话、唱歌),或接触粉尘、烟雾,很容易引发急性咽炎。患者会感到咽喉干燥、灼热,随后出现咽痛,吞咽时疼痛加重,部分人还会伴有声音嘶哑、咳嗽等症状。
扁桃体是人体的 “免疫卫士”,但低温会降低扁桃体的抵抗力,让细菌(如链球菌)、病毒更容易入侵,引发急性扁桃体炎。患者会出现突发高热(体温可达 39℃以上)、剧烈咽痛,张口时能看到扁桃体红肿,甚至有白色的脓性分泌物,严重时会因扁桃体肿大导致吞咽困难,影响进食和呼吸。
对于慢性咽炎患者来说,气温骤降是 “诱发因素”—— 冷空气刺激会导致咽喉黏膜反复充血,干燥的空气会加重咽喉部的异物感(总觉得喉咙里有东西,咳不出来也咽不下去),进而引发频繁干咳。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咽喉部灼热、隐痛,症状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了解了低温对耳鼻喉的影响,我们只需做好 “保暖、保湿、防感染” 这三点,就能有效降低不适风险: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出现持续鼻塞、流脓涕、耳痛、听力下降、高热、咽痛剧烈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气温骤降不可怕,只要我们多关注耳鼻喉的 “小情绪”,科学防护,就能安稳度过寒冷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