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到冬季就容易便秘?

肖祥斌医生 发布于2024-01-08 11:16 阅读量483

本文转载自网络

    统计显示,我国每100个成年人中大约就有4~6个便秘患者。年纪越大便秘患者越多,其中女性多于男性,非常影响日常生活。

    便秘是指排便频率减少,一周内大便次数少于3次,或者2~3天才大便1 次,粪便量少且干结,通常有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如果便秘持续1个月以上,就可以诊断为慢性便秘了。但如果一直是2~3天才大便 1 次,且大便性状正常,不伴有排便困难和排便不尽感,这种情况不应认为是便秘。


正常便秘标准
1、频率为每周5次

无论是一天2次还是一周5次的便便,且没有伴随其他腹部不适症状(如腹痛、便血)都是在正常范围内,无需担心。

2、颜色为棕黄色或者金黄色
如果便便变白了(白陶土样便),或者变黑了(柏油样便),变红了(血便),就要去医院了。当然,一些食物吃多了也可能影响大便颜色,可咨询医生鉴别。

3、便便味道不会太重
如果便便恶臭难挡,需警惕。如果便便很干,臭不可闻,而且颜色较深,可能是长期便秘。

4、7种便秘,要及时就医
①以前从来不便秘,最近开始便秘。
②以前便秘,最近没有明确原因,便秘明显加重。
③排出的大便带血、有黏液,或大便明显变细,上面出现沟槽等。
④总觉得排便排不干净,这种情况叫直肠刺激症状,很可能是直肠有炎症甚至肿瘤。
⑤伴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
⑥便秘经过饮食、运动等调节没有改善,吃药效果也不好。
⑦近期明显消瘦,要查是不是有糖尿病、甲亢、肿瘤;出现贫血症状,如脸色苍白、头晕、眼花,这时要到医院化验血红蛋白。

便秘久了,危害可不小
   1. 肠道功能紊乱:便秘会使人有腹部下坠感、腹胀、腹痛等问题,还容易引起肛裂、直肠炎、痔疮、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甚至诱发大肠恶变。

   2. 干扰大脑功能:肠道内的毒素会被大量吸收,可能干扰大脑功能,引起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等表现。

    3. 让人变丑:长期便秘会出现皮肤痤疮、口臭、肥胖、肤色暗沉、头发干枯、长斑等症状。

    4. 诱发其他疾病:很多便秘的人都会用力排便,这是血压会比平常高,机体的耗氧量增加,容易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卒中、猝死等意外发生。男性长期便秘还容易诱发前列腺疾病。

    5. 胡乱吃药雪上加霜:滥用泻药和“通便剂”不仅缓解不了便秘,还会雪上加霜,发展成顽固性、难治性便秘,进而诱发结肠黑变病、结肠息肉等,增加恶变风险。

导致便秘的“元凶”
    饮食太精细、果蔬摄入不足
    如果食物消化完后几乎没有什么残渣,结肠内不能形成足够体积的粪便,难以每天产生便意,尤其是女士便秘。

    排便习惯不好
    便意来的时候如果刻意憋回去,长期这样也会导致便意的消退,造成功能性的便秘,还有例如解便时玩手机、看报纸等。
    建议:人体有两个排便“天然时段”:一个是早上起床的“起立反射”;另一个是吃完饭后的“胃结肠反射”。因此唤醒天然的排便反射对于改善便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爱运动、喝水不够
    运动过少会使得结肠蠕动减少,相反运动增加会促进肠蠕动。另外如果水分补充不足,肠道会吸收更多粪便中的水分,使得大便干硬。

    年龄因素
    老年人便秘发生比较普遍,主要与年龄有关,加上老年人活动减少,更容易发生便秘。

    疾病引发
    肠道有梗阻、脑梗后便秘、盆底肌肉障碍、糖尿病、激素影响等,这些原因的便秘还需针对病因进行相应治疗。

冬季便秘高发,如何应对?
    1、晨起喝1杯水,起床空腹饮水,可以很好的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更好的排便,普通人应该每天保证1500-2000ml的饮水量。
    2、规律生活习惯。食物从吃进去到排出体外有固定的排便周期,如果饮食和睡眠等生活时间不规律的话,排便也就无法形成规律。
    3、规律上厕所。不要憋便,如果多次憋便,长久下来更难排便,建议养成规律的如厕时间,比如每天早晨或者晚上,不管有无便意都可以蹲一会儿。

    4、揉肚子。肚脐周围有一些穴位,按摩促进胃肠平滑肌的收缩,使腹内蠕动加强。按摩时,一般可以选择顺时针方向揉腹。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