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息肉,是人体体表或体内凸起的病灶,皮肤上有,胃,胆囊,子宫里也会有,但是彼此不相干,因性质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胃里的息肉成为胃息肉,肠道息肉成为肠息肉。
但息肉会不会癌变呢?有些人谈癌色变,觉得息肉都会癌变,有的人觉得息肉是良性的,不用担心,其实,息肉的性质不一样,癌变的几率也不一样。
一、腺瘤性息肉
临床上认为癌症风险较高的是腺瘤性息肉,但其实风险真正高的在晚期腺瘤,世界卫生组织把1公分以上、病检后有绒毛成分、高级别不典型增生的腺瘤归为高风险腺瘤,正常情况下,年龄越大风险越高。
二、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较多,35岁以上人群直肠和乙状结肠较为常见,癌变几率较低,50岁以后更为普遍,抽烟和生活习惯不良人群较为高发,如果发现这类型息肉,建议进行切除,为避免长大或带来不必要的健康问题。
三、炎症性息肉
炎症性息肉在内镜下看起来颜色较红,会被误以为很严重或是已经癌变的腺瘤性息肉,但其实它进展为癌的几率并不算高,但因为血管丰富,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为避免发生出血等情况,医生还是会建议切除。
图片
四、青年性(幼年性)息肉
它的特点就是发病群体较为年轻,但癌变几率也低,但是也会出现出血的情况,所以也有一定的危险因素,将其切除更为把稳。
五、家族性息肉病(FAP)
它是一种遗传性的息肉病,一般会在结直肠上长出数十、数百甚至数千颗息肉,如果不在适当的年龄进行胃肠镜检查及切除,发展为癌的几率极高,甚至极可能会在息肉布满整个肠道之后癌变。因此,有家族史的建议亲人在成年之后就进行胃肠镜检查,若未成年已出现便秘、便血、大便不成型、腹胀、腹痛等消化道症状,请及时就医行胃肠镜检查。
息肉要不要切除?
一般而言,为了自身肠道健康考虑,从胃肠养护的概念来讲,息肉是建议进行切除的。
息肉切除后要注意什么?
1、注意休息:休息3天后可正常活动,但不能负重工作及剧烈运动,1个月后可正常运动。
2、注意排便:保持大便畅通但不可用力排便。
3、注意饮食:遵医嘱进行饮食,一般情况全流质进食1天,半流少渣饮食3天。
4、注意观察:出现腹痛、黑便、头晕等情况及时找医生。
息肉切除后怎么复查?
复查时间尽量遵医嘱进行,一般情况下:
1. 数量较少的小管状腺瘤以及低级别上皮内癌变的患者建议在1年左右进行复查。
2. 数量较多(3-10),且较大(>10mm)、高级别上皮内癌变患者3-6个月复查。
3. 数量超过10个应在1年内进行复查,且考虑潜在家族息肉病的可能性。
温馨提醒:息肉是消化道的“定时炸弹”,35岁后,建议做一次胃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及时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