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镜报告解读 | 肠化=癌症?

肖祥斌医生 发布于2023-04-12 09:57 阅读量1191

本文转载自网络

    随着胃镜技术的普及,接受胃镜检查的朋友也越来越多,45岁的王女士就是其中的一个,虽然平日工作繁忙,但她十分关注自己的健康。

    几天前,她到医院做了胃镜检查,病理报告提示:轻度肠化。这可把王女士弄得一脸懵,赶忙询问医生:“胃里怎么有肠啊,我是不是得了什么大病”。那么,困扰王女士的“肠化”究竟是什么呢,它到底严不严重,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什么是肠化?
    肠化其实是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简称,是指正常的胃黏膜上皮及其腺体在病理情况下被肠黏膜上皮及腺体取代了,是一种胃粘膜的常见病变,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多种慢性胃炎。简单来说就是胃粘膜中出现了类似小肠和大肠粘膜的上皮细胞,本来不应该长这里的却长了。




    肠化为什么会产生?
    目前对肠化产生的原因并不完全明确,但根据前面的定义可知,能够引起胃黏膜细胞损伤的因素基本都有导致肠化产生的可能。如:
    1)有胃癌家族史;
    2)反复的幽门螺杆菌感染;
    3)长期吸烟、饮酒导致的胃胆汁反流;
    4)长期服用损胃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即阿司匹林等;
    5)自身免疫性疾病;
    6)暴饮暴食、生活不规律,喜腌制、烟熏、辛辣食物等。

    肠化是癌症吗?会发展为癌症吗?

    肠化不是癌症,也不一定会发生癌变。根据胃镜检查活检病理结果统计,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在10%~23.6%之间,而肠化发生癌变的概率则低于3-5%。总的来看,肠上皮化生离胃癌还是有一段很漫长的距离,并非一蹴而就。


   


    得了肠化,会有什么症状?
    肠化一般不会在良性胃病的基础上出现特别明显的症状。将胃部钝痛、胀痛、绞痛、反酸、嗳气、食欲不振等都怀疑为肠化引起的想法是错误的,也可能是普通胃病所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及时就医,通过胃镜检查明确病因,再行诊断治疗。

    发现肠化怎么办?
    现代医学认为,肠化是不可逆的,一旦形成难以恢复到正常胃黏膜。因而绝大多数患者是通过治疗基础性疾病来增强自身免疫力,改善胃部环境,降低肠化发展速度。

    肠化后应如何复查胃镜?
    通常,胃部无明显不适者,可以定期2-3年做一次胃镜检查;而若而当“肠化”伴有以下情况时,建议每1年复查一次胃镜。
    (1)胃窦、胃体、贲门等多部位“肠化”,即中度以上萎缩性胃炎;
    (2)伴异型增生(如果内镜下有明确的病灶,警惕早期胃癌的可能,可进行放大染色精查内镜检查以明确下一步治疗方案);
    (3)伴有幽门螺杆菌阳性;
    (4)测定血胃蛋白酶原I和II有下降趋势;
    (5)反复中上腹不适对症治疗不好转;
    (6)直系亲属中有消化道肿瘤病史。

    总的来看,肠化并不可怕。若大家在检查报告中看到它,可以到消化内镜专病门诊,请医生做出专业的解读;同时根据医生的诊断进行定期检查或接受治疗。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