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2021)报告》指出,全球范围内,10-19岁的青少年中,每七人便有一人患有精神障碍,这一比例占该年龄段全球疾病负担的显著部分。在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亦呈上升趋势,抑郁等情绪障碍尤为突出,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自尊问题:青少年时期,个体对自我形象的关注增加,低自尊可能源于外貌、学业或社交能力的不满。这不仅影响当前心理状态,还可能对未来产生长远影响。
焦虑和压力:学业竞争、考试压力及对未来规划的不确定性,共同构成了青少年焦虑和压力的主要来源。
社交障碍:青春期社交关系的变化和自我认知的深化,可能导致社交退缩、沟通困难等问题,影响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抑郁情绪:情绪波动大是青少年的特点之一,但持续的抑郁情绪会显著降低学习动力、兴趣及生活质量。
网络成瘾:互联网的普及为青少年带来了便利,但也引发了网络成瘾问题,影响身心健康和现实生活的人际关系。
青少年心理干预策略
自尊问题
增强自信:鼓励青少年参与多样化的活动,如体育、艺术等,以培养兴趣和自信。
正面反馈:家长和教师应给予孩子足够的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焦虑和压力
时间管理:教导孩子有效的时间管理技巧,合理规划任务,减少不必要的压力。
应对策略:鼓励孩子通过运动、放松训练或艺术创作等方式缓解压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
社交障碍
沟通训练:通过家庭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社交指导:教导孩子如何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强调尊重他人感受的重要性。
抑郁情绪
安全环境: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爱与支持。
专业治疗:对于严重的抑郁情绪,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必要时结合药物治疗。
网络成瘾
限制与监督:合理限制孩子的网络使用时间,鼓励他们参与现实生活中的活动。
自我控制:教育孩子正确认识网络使用的利弊,培养自律能力,合理使用互联网。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期,家长和教育者需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时识别并干预潜在问题。同时,社会应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支持力度,提供更为专业、精准的诊疗服务。面对青春期的挑战,青少年及其家长应勇于面对、积极应对,共同守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