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患儿的康复之路

翟红印医生 发布于2019-10-18 16:30 阅读量7234

本文由翟红印原创

小亮,八岁,小学三年级在读.

刚开学的几天,老师在家校联系本上

打满了“三角形”,

并标注:上课容易走神,写作业

速度慢、跑步要加油、

小动作太多,口算太慢要训练等。

妈妈看了心里非常着急,

将精力大部分投入到辅导小亮功课上。

一段时间后,小亮的功课有所进步,

但出现了新问题。

妈妈发现:小亮会时不时地挤眉弄眼,

脸上的怪表情也越来越多,

肌肉还会不自主地抽搐。

这让爸妈非常担心,

带小亮去北京上海各大医院去看。

刚开始以为是普通病症,

尝试了西药治疗,症状还是反复,

医生给出的诊断是——抽动症。



什么是抽动症呢?

抽动症是一种容易误诊的常见病,

抽动症又称抽动障碍。

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极少数患者起病于成年期,

以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

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是一种儿童青少年期常见的

慢性神经精神障碍。

它会对孩子的学习以及

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影响.

很多家长不了解抽动症的常识,

会误以为是孩子的不良习惯,从而延误了治疗。




那么对于抽动的患儿,我们应该了解什么呢?

当孩子有以下表现时

我们应该提高警惕。

有扬眉、皱眉、眨眼、斜眼、

翻白眼、凝视等。

孩子经常咧嘴、撅嘴、

缩鼻、扮怪相等。

这些都是由于患儿面部

肌肉抽动所引起。

患儿喉部发声抽动时,

常可表现为异常声音,

如干咳声、清嗓子、吼叫声、

或不停地吐唾沫、

不自主的秽语、骂人、说脏话等,

所以有时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

上肢抽动时可表现为甩手、举臂、扭臂、搓手指、握拳;

下肢抽动则表现为抖腿、踢腿、踮脚、

旋转,危姿走路、步态异常等。

造成抽动的原因有很多,

主要有遗传因素、中枢神经递质失衡、

神经生化病变、精神心理等原因。




抽动症如何治疗

抽动症主要是心理因素。

当症状轻微时,

家长的关心、提醒比较重要;

当症状比较重时,

效果不好可以吃中药调节,

必要时配些西药治疗。

中医对其治疗方法有

中药口服、针灸、推拿、

耳穴按压、心理疗法等方面。

该病易反复,治疗是长期过程,

需要家长与孩子携手努力。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