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与代谢综合征

陆小兵医生 发布于2025-03-10 10:01 阅读量261

本文由陆小兵原创

近10年中,有关研究报道精神疾病伴发代谢综合征的患者越来越多,尤以精神分裂症明显。因此,在发生代谢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枢纽和核心作用的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与精神分裂症及抗精神病药的关系研究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所致的糖脂等代谢方面的不良反应已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总死亡率是普通人群的两倍,预期寿命比普通人群缩短20%,死亡率增高发生在随访的早期阶段。另有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人群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3~4倍,有报道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糖尿病发病率接近10.8%,而普通人群的糖尿病发病率仅为3%左右。

代谢综合征的概念

“代谢综合征”亦称“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概念于1988年Reaven提出。目前其病理生理基础是胰岛素抵抗(IR)。胰岛素作为人体内唯一降糖激素,主要的生物学作用是调节机体糖、脂代谢,并通过胰岛素受体调控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从而影响相应器官的功能。由于机体对一定量的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预计正常水平的现象称为胰岛素抵抗(IR),它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的显著特征,同时也是肥胖症、高血压、脂质代谢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代谢相关疾病的共同病理机制和联系纽带。IR可先于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多年而存在。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成人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专家组第3次报告(NCEP ATPⅢ)定义甚至IDF均公认胰岛素抵抗和中心性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致病因素。

我国现行的代谢综合症诊断标准:在国际糖尿病联盟(IDF)[10]对代谢综合症作出统一定义之前,由于各个联盟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和适用目标,一直对代谢综合症的定义众说纷纭,2005年IDF颁布了国际通行的新的代谢综合症的诊断标准,具体要求是以中心心性肥胖为基本条件(我国的临界标准,男性 90 cm,女性 80 cm),合并以下4项指标中任意2项者即可诊断。

(1)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150 mg/dl(1.7 mmol/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

(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男性<40mg/dl(0.9 mmol/L);女性<50 mg/dl(1.1 mmol/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

(3)血压升高:收缩压≥ 130 mmHg或舒张压≥ 85mmHg,或已接受相应治疗或此前已诊断高血压;

(4)空腹血糖升高:空腹血糖≥ 100 mg/dl(5.6mmol/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或此前已诊断为2型糖尿病

代谢综合征与抗精神病药

代谢综合征患者表现为体重增加(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异常(糖代谢调节异常)、高血压和脂代谢异常等,可使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患病风险明显增高。

一项新近发表的荟萃分析显示,多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腹型肥胖的几率较常人高3.43倍,低HDL(HDL,即高密度脂蛋白)、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风险均明显升高。

有研究显示,服用奥氮平的患者中有30%服药后体重增加超过7%;而在其他某些研究中,这一效应更为显著。另外,针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与糖尿病相关性的荟萃分析显示,服用氯氮平的患者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服用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患者的2倍之多。

精神分裂症伴发代谢综合征与疾病本身、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代谢综合征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对抗精神病药治疗的依从性,还增加了患者躯体疾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

代谢综合征的评估和干预

研究者提议规律监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重和腰围;理想状况下,还应定期测定快速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情况。研究者还主张建立相关风险档案,以供监测、治疗选择及管理之用。针对代谢综合征的生活方式干预对于精神分裂症及其家庭而言相当重要。其具体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教育、饮食疗法、体育锻炼以及加强对慢性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减少烟草和酒精依赖等。

代谢综合征严重或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者,在全面评估抗精神病药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并且充分权衡利弊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换用对于代谢影响更小的药物或进行对症治疗。对症治疗的药物包括:

1.二甲双胍:一种双胍类口服降糖药。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降低血浆游离脂肪酸。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联合生活方式干预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效果显著。

2.抗血小板治疗: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使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血管事件的危险性降低。

3.抗缺血药物: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降低心血管病死率。

4.降压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预防和改善糖尿病的并发症。

5.降脂药:他汀类药物主要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生率,贝特类药物主要降低高脂血症发病率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6.其他可能有效的药物:氟西汀、金刚烷胺、尼扎替丁和西咪替丁、奥利司他和西布曲明、托吡酯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