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10年把儿子养成抑郁少年之后,博士妈妈的逆向救赎
陆小兵医生
发布于2022-08-08 10:06
阅读量1404
本文由陆小兵原创
作为一个执业心理咨询师,尤其是一个看起来似乎进展很快做的还不错的咨询师,不时会被问起当初是如何入门的。坦白说,当初是我觉得孩子有严重的行为问题......作为一个在学业工作上得心应手的医学博士妈妈,在穷尽其力教育孩子却依然无果的痛苦无奈之下,摸到了心理咨询领域,希望能“搞定”孩子。不到2岁时第一次回老家,就会主动大方的跟一圈不认识的陌生人说:但家里种种变故后,到幼儿园大班期间,就几乎不主动交朋友,既不会也不喜欢的那种,大部分时候独来独往。那时我不仅不以为然,甚至还暗自觉得孩子只喜欢看书,不去瞎玩儿浪费时间是好事儿。小学二年级我接回身边上学,发现儿子握笔写字的姿势与一般完全不同,写出来的字速度慢且难看。以至每天只要到作业时间,我心里的第一要务就变成了竭力纠正他的握笔姿势。家里便开始上演妈妈从和颜悦色到阴云密布到暴跳如雷,儿子从阴奉阳违到被迫改姿势到手足无措的进程。为了培养儿子多跟伙伴们交往,二年级暑假里,我刻意把家里整得像儿童乐园。整个暑假院里大小小的孩子们几乎天天来我家蹲点,在客厅里房间里聚堆儿游戏的,追逐嬉闹的,拌嘴玩耍的,各种花样聚群玩儿叫闹的不亦乐乎。即便伙伴们主动拉他玩儿他也不怎么搭理,似乎周围的一切欢闹和伙伴们都与他无关。在炎热多雨而又漫长的南方夏季里,居然开始不肯穿背心短袖短裤凉鞋等服装。必须要长袖长裤袜子全包鞋出门,甚至一段时间里不肯刷牙不肯洗脸洗澡。且其奇特握笔、独来独往等在我近三年的各种努力甚至强力纠正后依然毫无改善。不仅行为纠偏上无进展,甚至情感上也开始对我表现冷淡,不怎么听我的各种道理,也不怎么理会我的各种软硬手段。面对儿子的偏态行为冷淡情感,我疲惫不堪精疲力尽,却又无计可施无能为力.......为了自己,也为了孩子,我踏入亲子心理课堂,去请教心理老师。心理工作坊中,我开始意识到,儿子的问题跟我的养育关系巨大。意识到这一点之后,终于同意老师开始说的,想要“搞定”孩子,不如先“搞定”自己。孩子除了天性部分,很多行为模式源自后天养育中的塑造,孩子多半只是在父母为原件基础上的复印件。未曾成长的父母,或者说对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没有觉知的父母,常常会无意识中把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带到亲密关系和亲子养育中。无意识中会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尺去要求或对待最亲近的人,希望对方好己所好,恶己所恶。甚至可能还是在“一切为了他好”的主观意识表现下,用自己或逞强或示弱的方式去控制或要求对方。竭力想去让对方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自己喜欢或期待的人。一个人,无论生理年龄多大,若内心未曾成长不够成熟,感受到的爱大概始终是不够的。安全感也始终不够,无法把自己和对方都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儿子10岁,我开始踏上成年后的内在自我成长之路,去接受团辅,个体咨询、工作坊等。结果也确实在“搞定”自己的过程中,逐步达成了“搞定”孩子的初衷。某次个人体验中,记得老师又一次引导我抛开道理,放松自己,让内心自由的去体验,去分辨那些情感。记忆中的那个小小的儿子,无数次的用小小的手努力的把自己的耳朵眼睛扯起来鼻子压下去,竭力的扮成小猪脸,仰起脖子给妈妈看,嘴里奶声童声的说着妈妈你要笑。“宝宝爱妈妈,宝宝会乖,妈妈你别生气,妈妈你要笑,妈妈抱抱。”无数次的把自己的疲惫和挫败都无意识的发泄到孩子身上,对他满脸满怀的爱的表达和渴求不予回应。那个孩子,从一个无限柔软无限爱的婴儿,变成了一个冷淡抑郁孤独的儿童,体验到孩子的情感,充满着不安、恐惧、委屈、不解、焦虑、失望、绝望......而那个妈妈,充满着疲惫、不安、恐惧、焦虑、愤怒、惭愧、内疚。我崩溃大哭,平复后,在老师柔和的言语引导下,渐渐与自己和解。一次次类似的心灵探索中,现实过往中的画面不断电影般掠过......又一次画面中,浮现出的那个充满着不安、恐惧、委屈、不解、焦虑、失望、绝望的孩子变成了小小的我自己。而那个充满着疲惫、不安、恐惧、焦虑、愤怒、惭愧、无力的大人变成了爸爸的样子......去给她最渴望的温暖和爱的抚触,去陪她长大.....在持续的个人体验与成长中,自己与过往一次次的和解、修复,内在小孩一点一点的成长,慢慢感受到心里逐渐充满了温暖而又平和的力量。某次催眠状态下做理想自我画像,理想的自己几乎就是现实中的样子。确实也常常感受到无论生活状况如何,无论外在阴晴冷暖,内在都像有一朵美丽的花在自由的绽放,有一棵茂盛的树在不断的茁壮成长。但即便是看到或听到或亲身经历种种不如意之事,我的心态和性情及行为应对都不一样了。心里会自然中性的去看待现实不满意的遭遇,不怎么紧张焦虑,也不容易恼怒生气。更容易去感受到平淡日常中小小的幸福,感受着对这个世界无限的热爱。一个内在充满爱和力量、对自己很满意,能被自己内在的爱陪伴和滋养的人,对外界自然也不会有太多的不满,对他人也不会有太多的索求或控制。在关系中更能够给出单纯的温和的爱,如同滋养万物生长的阳光空气。不再试图去强行控制或纠正或改变他,只是去爱他信任他支持他陪伴他成长。儿子的行为表现也慢慢接近大多数孩子的样子,初中里能把同学发展成朋友,高中里甚至有了死党哥们姐们,大学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学校喜欢的专业。即便他现在或以后依然有各种行为上的偏离,但真的不影响我觉得他无比可爱无比美好。我自己在心理修养中一路受益一路成长之余,自然也很乐意更多的去分享它,这对我而言是一件发自内心热爱且感到快乐的事儿。若还能因此帮到一些与曾经的自己类似受困的他人,让更多的人也去寻找内心的自由,成为满意的自己,何乐而不为呢。记得几年前接受机构采访时,被问到:“心理咨询带给我的最大改变什么”?“心理咨询带来的是心理的成长,是内在的自由与爱的丰盛,有了自由和丰盛的爱的内心,外在自然能理智和情感都在线,温暖平和的看待和应对各种不如意之事,感受到日常平凡生活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