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脊柱功能障碍原因探讨(该文2009年发表于《广东医学》)

汪青春医生 发布于2024-03-25 16:46 阅读量198

本文由汪青春原创

田涛 汪青春

摘要:目的 探讨纤维强直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功能障碍的原因。方法 对比研究A组30例纤维强直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和B组30例健康志愿者的腰椎运动单元相关参数。结果 两组间在腰骶椎间盘角、腰椎曲度、腰椎曲度角、腰骶前弓角、腰5骶1椎间盘高度等参数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纤维强直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功能障碍的原因可能是患者的腰椎运动单元结构发生了改变。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 纤维强直期 腰椎 参数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eriod of fiber stiffness in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causes of spinal dysfunction. Method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30 cases of fibrous ankylosis group phase in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nd 30 cases of Group B in healthy volunteers of the lumbar motor unit parameters.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lumbosacral disc angle, lumbar lordosis, lumbar lordosis angle, bow before the lumbosacral angle, lumbar 5 sacral 1 disc parameters such as the existence of high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 Conclusion Fiber tetanic period in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spinal dysfunction may be due to the lumbar spine in patients with motor unit structure has changed.

Keywords: Ankylosing spondylitis Tonic period fiber Lumbar Parameters

临床上相当部分的AS患者在病情进展期时给予对症抗炎治疗后,疼痛症状已经缓解,实验室检查血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两项指标都已经恢复正常,提示患者病情已经得到控制的情况下,患者仍然存在部分关节活动度下降的临床表现,这种情况以脊柱的活动障碍最常见也最明显。此类AS患者往往表现为“Schober试验”和“指地距”异常,提示患者中轴骨活动障碍,虽然病情得到控制,但脊柱功能障碍的情况未得到明显改善。这类患者即处于AS纤维强直期的患者[1],其临床特征表现为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实验室检查提示病情稳定,患者的疼痛症状基本消失,影像学检查未发现患者活动受限部位出现关节骨性融合,但患者却存在明显的中轴骨活动受限的残疾表现。据此,我们从腰椎运动单元的研究角度探讨处于纤维强直期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功能障碍的原因。

1 资料与方法

1.1 受检对象

1.1.1 A组(病例组)3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来自南方医院中医正骨科和风湿科2008年1月—2009年1月的门诊和住院病人,男25例、女5例,年龄18~42岁,病程2~21年。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4年修订的纽约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年龄<16岁或>60岁的患者;妊娠哺乳期的患者;有心、脑、血管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的患者;精神病患者;影像学检查显示脊柱关节融合的患者。

1.1.2 B组(对照组)30例健康成年人,男24例、女6例,年龄19~38岁。均为南方医科大学在校学生和职工。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和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扫描设备及扫描条件 X线检查机型为岛津XED150L—20型200mA X线机。腰椎侧位透照方法:受检者裸足直立于机器旁,右侧位摄片,拍片时球管中心对准第三腰椎。图象处理软件使用JW—PACS图象[1]存储与传输系统(JW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JW—PACS)。

1.2.2 参数测量 1)骶骨倾斜角 即S1上缘切线延长线与水平线的夹角;2)腰骶关节角 即在腰椎侧位片上L5锥体上下缘的中央连线和S1锥体上下缘的中央连线相交所成的角;3)腰椎曲度 即将T12锥体到S1锥体后缘弧形连线和T12锥体后下缘和S1后上缘连线形成一弧,测量该弧顶到弦的距离;4)腰椎曲度角 即T12锥体下缘切线延长线和S1上缘切线延长线的夹角;5)腰骶前弓角 即L3、L5和S1锥体对角线交点连线夹角;6)腰骶夹角 即延L5锥体前缘和S1锥体前缘做切线相交的钝角;7)腰5锥体指数 即L5锥体后缘高径和前缘高径的比值;8)腰5骶1椎间盘高度 即锥体环形阴影前后端内缘为定点,上下椎体两定点间的距离;9)腰骶关节角 即在腰椎侧位片上L5椎体上下缘的中央连线和S1椎体上下缘的中央连线相交所成的角。

1.2.3 统计方法 均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包,P值取0.05。

2 结果

纤维强直期AS患者的腰骶椎间盘角大于健康人(P<0.05),腰椎曲度小于健康人(P<0.01),腰椎曲度角小于健康人(P<0.01),腰骶前弓角大于健康人(P<0.01),腰5骶1椎间盘高度小于健康人(P<0.01),见表1。

表1 病例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检测值及P值

检查项目

病例组

对照组

P值

骶骨倾斜角(度)

30.39±10.82

36.63±3.92

0.074

腰骶椎间盘角(度)

17.28±5.55

12.12±4.90

0.025<0.05

腰椎曲度(毫米)

21.55±5.30

36.57±6.26

0.000<0.05

腰椎曲度角(度)

31.60±12.70

44.40±4.29

0.003<0.05

腰骶前弓角(度)

155.55±6.00

149.60±3.00

0.005<0.05

腰骶夹角(度)

139.16±4.51

134.41±8.44

0.105

L5锥体指数

26.16±1.98

26.97±2.30

0.366

L5S1间盘高度(毫米)

14.46±1.34

17.80±3.01

0.003<0.05

腰骶关节角(度)

145.36±2.59

144.56±5.43

0.652

3 讨论

脊柱存在运动节段即脊柱的功能单位,人体中轴骨的各方向运动正是由许多个基本的脊柱功能单位相互配合,协同作用而完成,每一个脊柱的功能单位都包括两个脊椎和介于它们之间的软组织,运动节段的任何环节异常都会导致整个脊柱运动链的功能障碍[2]。处于纤维强直期的AS患者,脊柱活动障碍的残疾表现可能与患者受累部位的软组织失去正常的新陈代谢有密切关系。有学者对AS患者的血液进行流变学测定,发现AS患者的血液粘度明显增加,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液呈微凝状态,提示AS患者可能因为血液流变学改变导致中轴骨及其周围软组织血供不足,软组织代谢障碍从而致使脊柱运动节段部分功能丧失[3]。这一推断在利用红外热成像温度测量技术对AS患者的脊柱进行检测后得到了证实,该检测发现脊柱从颈部到腰骶部随着关节活动功能的下降,其红外热像图上也表现为温度的逐步降低,在已经基本骨性融合的腰椎部红外热像图显示温度最低而仅仅还是处于炎症阶段的颈部则温度高于胸腰段[4]。而对处于纤维强直期的AS患者进行椎旁肌的肌电图检测后发现其脊柱受累部位的软组织肌电图检测呈异常信号,也说明处于纤维强直期的AS患者确实存在脊柱运动节段的软组织病理改变[5]。

本实验对比研究了A组30例纤维强直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和B组30例健康志愿者的腰椎运动单元相关参数。对随机选取的纤维强直期AS患者进行腰椎影像学检查,未发现患者活动受限部位出现关节骨性融合,但患者却存在中轴骨活动受限的表现,“Schober试验”和“指地距”异常,对照研究实验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腰椎运动单元相关参数后,发现两组间的多个腰椎运动单元相关参数存在明显差异(P<0.05),说明AS患者在出现脊柱关节的骨性融合之前已经存在脊柱运动单元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正是纤维强直期AS患者中轴骨活动受限的原因所在。而AS患者腰椎运动单元的改变在AS发展到不可逆性骨性强制的整个病理过程中,可能又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国外学者很早就提出异位骨化需要的条件之一是合适的组织环境[6]。韧带骨化始发于其在骨的附着处,并出现关节突关节肥大、椎体骨质增生等与慢性退变一致的病理改变[7]。秦德安等[8]在研究胸椎椎板的倾斜角与黄韧带骨化的关系中得出胸椎椎板的倾斜角和黄韧带受到的张力特点是其黄韧带骨化好发于下几个胸椎的原因,这提示我们AS患者脊柱及其周围韧带骨化是否也与经过了纤维强直期后脊柱部分椎体的椎板倾斜角发生改变有关值得研究。人体由于胸、腹、盆腔脏器均在脊柱前方,并且人在运动或劳动时,脊柱总是处于前倾状态,人体重垂线总是落在脊柱前方,因此脊柱后方的肌肉要比前方的肌肉承受更大的张力[9]。脊柱周围的肌肉因缺血逐渐出现肌横纹消失,肌肉脂肪样变性等异常的新陈代谢,失去应有的生理功能进而导致脊柱运动单元发生改变从而启动脊柱异位骨化的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椎旁肌因缺血而肌横纹消失、脂肪样变性,逐渐失去应有的生理功能,不能维持脊柱正常的解剖结构,脊柱运动单元发生改变,局部形成了异常骨化的合适的组织环境,是AS患者病情最终发展到骨性强直的一个重要方面。

临床上由于现有的AS诊断标准仍然不能早期诊断该病,使得患者被确诊为AS时大多病情已经发展到进展期或纤维强直期。因此,能否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受累部位的软组织新陈代谢状况,阻止其发展到骨性强直期形成不可逆性残疾,是当前临床应研究的重点。

[1] 廖志鹏,汪青春,谢秋屏,等.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分期探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26(8):1176-1178.

[2] 杨述华.实用脊柱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5-30.

[3] 金忠棋,周君富,周游,等.强直性脊柱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J].中国骨伤,2000,13(10):588-589.

[4] 李自立,赵敏.红外热像对脊柱疼痛性疾病的诊断应用[J].激光与红外,2008,32(2):137-140.

[5] 叶勇光,汪青春,潘竟霞,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椎旁肌肌电图研究[J].颈腰痛杂志,2008,29(1):36-38.

[6] Chalmers J,Gray DH,Rush J.Observations on the induction of bone in soft tissues[J].J Bone Joint Surg Br,1975,57(1):36-45.

[7] Abe M,Takahashi M,Horiuchi K,et al.The changes in crosslink contents in tissues after formalin fixation[J].Anal Biochem,2003,318(1):118-123.

[8] 秦德安,张佐伦,李晓东,等.胸椎椎板倾斜角在胸椎黄韧带骨化中的解剖学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6,24(6):634-636.

[9] 杨天祝.对直立人体的某些生物力学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3,1(3):131-132.


[1][1] 510515 广东 广州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作者联系方式:邮箱147510778@163.com 电话:13265159914通讯地址:广州市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骨伤教研室 邮编510515)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