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动时首先感受到的变化是,身体稍微轻盈了一点、稍微柔软了一点,对疼痛的敏感度或不适感多少也会减轻一些。当患者自行感受到身体的变化时,便会提岀如此疑问:“这样子的身体状态要运动到何时才行?”
尽管会因每个人的身体状态或状况而有所不同,若是长期患有慢性毛病的患者,我会建议运动一辈子。但若是最近才有轻微症状且已开始预防的患者,建议运动只需合乎日常生活的活动量即可。
日常生活中,活动量大的学生、必须久坐的上班族、家事多的主妇、身体动作繁复的运动选手,以及活动量锐减的高端人士,各自的身体所具备的活动量不尽相同,因此运动量也必须有所差异。每个人身体的运动量只需合乎日常活动的活动量即可。
许多人认为“运动量越多越好”,但是如果运动量越多越好,岂不是要不眠不休地持续运动?所谓的运动,绝不是这么一回事。运动只需合乎自己的生活模式,合乎平时身体活动的活动量即可。
考虑完运动量,接下来要考虑的事情是,是否承重。用双脚直立行走的人类走路时、站立时或坐下再起身时,皆无法摆脱体重的重量。即使搭地铁时站着不动,也跟进行腿部运动一样会产生运动效果,这都是因为承重的关系。就算站着不动,压力也会持续加压在腰部和膝盖上。此外,在活动的情况下,不论是哪个特定角度,庞大的压力都会加压在关节上。比方说,上下楼梯时,膝盖弯曲、脚接触地面时所产生的膝盖疼痛;坐下赶身时,弯腰站起来的瞬间所感受到的腰部疼痛等。这些痛楚皆是“承重”因素所造成的。
日常生活中有诸多因承重而达到运动效果或受伤的情况,因此一开始运动时,最好尽可能减少体重加压的压力。建议初期可躺着进行腰部运动,而进行膝盖运动时,最好也躺着或坐着操作才会安全稳定。
运动能使身体摆脱疼痛,并能培养体力,但并不代表过度运动、激烈运动是好事。持之以恒地运动,且运动量合乎身体及日常生活所需,这点更重要。明明是为了不要生病而运动,但却生病了,这样是不对的。因此,运动时务必留意承重与否。除了注意承重外,也要养成运动只需合乎平时活动量即可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