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栓塞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现状与展望

魏强医生 发布于2024-04-07 11:58 阅读量170

本文由魏强原创

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 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60 岁以上男性发病率> 50%,85 岁以上达到 90%。

BPH 易导致下尿路阻塞,包括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最终引起膀胱和肾脏损害,成为影响中老年男性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目前,药物是治疗 BPH 的一线治疗措施,适宜于中等程度的下尿路阻塞,最常用的药物是 a-l 受体阻滞剂以及 5-a 还原酶抑制剂,这两类药物可单独应用或联合应用,能一定程度减轻阻塞症状、但疗效有一定限度。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 (TURP) 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 BPH 所致重度下尿路阻塞、以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的方法,多需要在全身麻醉下实施,且有一定比例的术中出血、术后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各种微创技术的临床应用报道较多,试图替代传统外科治疗、降低治疗的风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经济耗费、安全性等综合评估上,尚无任何一种微创治疗技术被证实优于 TURP,因为这些微创技术治疗后维持疗效的时间有限。因此需要发展新的治疗技术。

一、经导管超选择性栓塞术在国外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选择性髂内动脉栓塞术在临床应用已经有 30 多年的历史,主要用于各类盆腔出血及肿瘤的辅助性治疗,也是控制前列腺出血(BPH 或肿瘤所致)的方法之一。超选择性前列腺动脉栓塞术 (PAE) 治疗 BPH 的机制是阻断供应前列腺动脉的供血动脉、使前列腺缺血、萎缩、缓解症状。

美国 Hackensack 大学医学中心 DeMeritt 等于 2000 年报道 1 例因 BPH 伴出血及急性尿潴留、不适宜外科治疗患者,经 PAE 后出血停止、下尿路阻塞症状明显缓解、无并发症和性功能障碍,随访 12 个月前列腺体积缩小 40%,PSA 从 40 ug/L 下降至 4 ug/L,提示 PAE 可用于治疗 BPH。

巴西 Sao Paulo 大学 Carnevale 等 2008 年首次尝试用 PAE 治疗 BPH 所致的急性尿潴留并获得成功,该文献于 2010 年发表,2011 年报道中期随访结果,术后撤除留置的导尿管、并维持疗效长达 4 年。

随后同一组学者 2013 年报道 11 例 BPH 急性尿潴留的治疗结果,临床有效率 91%(10/11),术后 1 年前列腺体积缩小 30%,仅 1 例出现无症状性膀胱局灶性缺血。

葡萄牙里斯本大学的 Pisco 等 2011 年报道对 15 例 BPH 患者采用 PAE 治疗,平均随访 6.9 个月,技术成功率 93. 3% (14/15),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 平均下降 6.5 分,生活质量评分 (QOL) 提高 1.14 分,初步证实该治疗方法可行。

同组学者 2013 年进一步报道 89 例 PAE 治疗结果,患者平均年龄 74.1 岁,技术成功率 97%(86/89)。54 例术后 6 个月的临床症状改善率 78%;29 例术后 12 个月的改善率 76 010。前列腺体积缩小>20%。

美国学者 Bagla 等报道用 PAE 治疗 15 例症状性 BPH,技术成功率 92% (14/15),术后短期(1 个月)症状缓解率 90%,6 个月时前列腺体积缩小 18%(较欧洲的报道低),无重要并发症,对性功能无影响。

Camara-Lopes 等 2013 年报道对 2 例 PAE 后做经尿道切除前列腺 (TURP) 的组织学观察发现,栓塞区组织均匀性坏死,无炎症细胞(吞噬细胞),残留纤维组织是 PAE 后特征表现。

二、实验研究

在实验研究方面,西班牙 Sun 等用大白猪做 PAE,栓塞材料为 Microspheres(500—700 um,Embosphere,BiosphereMedical.Louvres,法国),术后 3 个月,实验组(栓塞组)和对照组(非栓塞组)的前列腺体积分别为 (3.9±1.3) ml 和 (7.3±2.3)mlP<0.01),对实验动物性功能无影响,病理检查可见栓塞的前列腺纤维化、萎缩,无异位栓塞并发症发生。< p="">

西班牙 Sun 等在后进一步研究中,用 10 只犬用激素诱发 BPH,7 只做 PAE,3 只对照。栓塞材料用 Microspheres (300-500 um,Embosphere,Biosphere Medical, 法国),术前及术后 1 个月做磁共振及超声检查;栓塞后 1 个月处死做病理学检查。实施栓塞的 7 只犬,核磁显示 4 只犬的前列腺体积明显缩小 (33.7%-68.3%)、3 只犬的前列腺体积增大 (142.4%-177. 3%),超声波显示前列腺有不同程度的坏死、空化。

病理检查显示所有 7 只犬的前列腺呈现不同程度的坏死、空化(囊腔形成),2 只犬存在前列腺包膜与直肠前壁轻度粘连,邻近器官(膀胱、尿道、直肠一结肠、精囊腺)未见有坏死表现。

韩国 Jeon 等在建立犬 BPH 模型 [用双氢睾酮(25mg/ 次)和β雌二醇(0.25 mg/ 次),3 次/周,皮下注射,连续 12- 24 周] 基础上做 PAE,进一步证实 PAE 可使前列腺体积显著缩小且无严重并发症。

三、PAE 在中国

郝树铭等 2002 年报道用 PAE 治疗 15 例 BPH,随访 3-5 个月,有效率 14/15,6 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勃起障碍(2-3 个月恢复)。作者使用的是 4-5 Fr 导管(超选择性栓塞前列腺动脉有很高难度)、术后未测前列腺体积、也未提及前列腺动脉的起源、无图像资料等,为该报道的缺憾。

高元安等自 2005 年,陆续在多家期刊报道用 PAE 治疗 BPH。2006 年报道 12 例,技术均成功(双侧栓塞 9 例、单侧栓塞 3 例),栓塞 21 支前列腺动脉起源分别为:膀胱下动脉 9 支、髂内动脉前干和阴部内动脉各 5 支、闭孔动脉 2 支;术后随访 1-6 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尿流速率、膀胱残余尿量均有改善,前列腺体积缩小 51%。

作为初步性工作,该文的缺憾也是明显的,如对 PAE 的适应证缺乏界定、对前列腺动脉的起源缺乏细致观察、术后未观察对勃起功能的影响、栓塞材料存在疑问、术后用多普勒超声观察 PAE 前后前列腺动脉血流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等。

同一作者于 2010 年报道 PAE 治疗 BPH 47 例,随访 7d—2 年,评价指标同前。结果:前列腺动脉插管成功率 65%(47/72),双侧栓塞 39 例 (83%),单侧栓塞 8 例 (17%),临床显效率 89%,前列腺体积缩小 41.8%。

该文的缺陷基本同前文报道,对如何辨认前列腺动脉、如何识别前列腺动脉与毗邻器官(如阴部内动脉、膀胱动脉、直肠动脉)的交通支、预防栓塞并发症等缺乏关注。

另外,作者提供的图像均非超选择性前列腺动脉插管、作者用 CT 测量前列腺体积(一般用多普勒超声或磁共振成像)也是不足之处。

2013 年邓健等报道用 PAE 治疗 BPH 16 例,适应证与欧洲标准一致(中 - 重度症状性 BPH、药物治疗无效、无外科治疗指征或拒绝接受外科治疗),与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治疗 BPH 的 35 例作对照,术后随访 6 个月,依据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尿流速率、膀胱残余尿量改善情况,PAE 后显效 7 例 (58.3 010)、有效 4 例 (33.3%)、无效 1 例 (7.4%),无重要并发症。

前列腺体积由术前的 (49.5±15.3)ml 降至术后的 (29.4±8.6)ml(P<0.05);与对照组在改善各项指标方面均有明显优势。该报道存在的缺陷有治疗方法介绍不够详细、准确,仅用“X 线监视下用 4-SF 的 Cobra 导管进入双侧骼内动脉造影显示前列腺主供血血管后,将导管选择进入该血管并置入 PVA 颗粒,必要时进行钢圈栓塞。”显然使读者存在疑虑。

其二是对 PAE 后性功能情况缺乏随访资料;其三是随访不够规范、仅比较治疗前与治疗 6 个月后的结果;其四是虽然设立了对照组,但在量化数据方面未说明 PAE 的优势和劣势,不够客观。

文章摘自《中华医学杂志》2014 年 12 月 9 日第 94 卷第 45 期 P3608-3610,查看完整原文请点击左下角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