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盘突出症的中西医治疗

杨少锋医生 发布于2017-10-13 16:41 阅读量7062

本文由杨少锋原创


早在1764年Contugno曾描述过腰椎间盘脱出症的综合征状。1857年Virchow报告一例,1896年Kocher发现因外伤所致的一例腰椎间盘脱出症。1911年Middleton和Teacher报告了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压迫神经根而致死的一例。同年Good- Thwait说明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坐骨神经痛的关系。1928~1929年Schmorl等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与腰椎间盘突出有关。1934年Mixter及Barr报告于手术切除脱出的腰椎间盘获得成功,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后国内外学者相继开展了腰椎间盘摘除术,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本症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并认为本症与95%的坐骨神经痛和50%的腰腿痛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可引起继发性腰椎管狭窄。
二,诊断

临床表现:

1.疼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之诱因。疼痛具有以下特点:

(1)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如为腰3~4间隙突出,因腰4神经根受压迫,产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

(2)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

(3)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卧床体位: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例在各种体位均疼痛,只能屈髋屈膝跪在床上以缓解症状。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常有间歇性跛行。

2.脊柱侧凸畸形主要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侧弯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如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躯干一般向患侧弯。

3.脊柱活动受限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由于腰肌紧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侧弯受限往往只有一侧,据此可与腰椎结核或肿瘤鉴别。

4.腰部压痛伴放射痛。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此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5.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该试验阳性无统一的度数标准,应注意两侧对比。患侧抬腿受限,并感到向小腿或足的放射痛即为阳性。有时抬高健肢而患侧腿发生麻痛,系因患侧神经受牵拉引起,此点对诊断有较大价值。

6.神经系统检查腰3~4突出(腰4神经根受压)时,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腰4~5突出(腰5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退,踝背伸及第1、2趾肌力常有减退。腰5骶1突出(骶l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外后及足外侧感觉减退,踝跖屈及第3、4、5趾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缩。如突出较大,或为中央型突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可出现较广泛的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害症状,患侧麻木区常较广泛,可包括髓核突出平面以下患侧臀部、股外侧、小腿及足部。中央型突出往往两下肢均有神经损伤症状,但一侧较重;应注意检查鞍区感觉,常有一侧减退,有时两侧减退,常有小便失控,湿裤尿床,大便秘结,性功能障碍,甚至两下肢部分或大部瘫痪。

7.辅助检查:拍腰骶椎的正、侧位片,必要时加照左右斜位片。常有脊柱侧弯,有时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唇状增生。X线征象虽不能作为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依据,但可借此排除一些疾患,如腰椎结核、骨性关节炎、骨折、肿瘤和脊椎滑脱等。重症患者或不典型的病例,在诊断有困难时,可考虑做脊髓碘油造影、CT扫描和磁共振等特殊检查,以明确诊断及突出部位。上述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患者并不能完全除外腰椎间盘突出。

三、鉴别诊断

1.腰椎后关节紊乱:相邻椎体的上下关节突构成腰椎后关节,为滑膜关节,有神经分布。当后关节上、下关节突的关系不正常时,急性期可因滑膜嵌顿产生疼痛,慢性病例可产生后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出现腰痛。此种疼痛多发生于棘突旁1.5cm处,可有向同侧臀部或大腿后的放射痛,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混。该病的放射痛一般不超过膝关节,且不伴有感觉、肌力减退及反射消失等神经根受损之体征。对鉴别困难的病例,可在病变的小关节突附近注射2%普鲁卡因5ml,如症状消失,则可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症。

2.腰椎管狭窄症:间歇性跛行是最突出的症状,患者自诉步行一段距离后,下肢酸困、麻木、无力,必须蹲下休息后方能继续行走。骑自行车可无症状。患者主诉多而体征少,也是重要特点。少数患者有根性神经损伤的表现。严重的中央型狭窄可出现大小便失禁,脊髓碘油造影和CT扫描等特殊检查可进一步确诊。

3.腰椎结核:早期局限性腰椎结核可刺激邻近的神经根,造成腰痛及下肢放射痛。腰椎结核有结核病的全身反应,腰痛较剧,X线片上可见椎体或椎弓根的破坏。CT扫描对X线片不能显示的椎体早期局限性结核病灶有独特作用。

4.椎体转移瘤:疼痛加剧,夜间加重,患者体质衰弱,可查到原发肿瘤。X线片可见椎体溶骨性破坏。

5.脊膜瘤及马尾神经瘤:慢性进行性疾患,无间歇好转或自愈现象,常有大小便失禁。脑脊液蛋白增高,奎氏试验显示梗阻。脊髓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

四、治疗

1.中医治疗:

(1)辨证施治:

①风寒夹湿:腰腿冷痛重着、渐渐加重,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畏风恶寒、肢体发凉,阴雨天疼痛加重。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治以祛风散寒,利湿通络,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制川乌、葛根。

②湿热阻络: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阴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治以清热化湿,宣通经络,方用宣痹汤。如痛甚者加姜黄、桑枝、海桐皮。

③气滞血瘀: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治以活血化瘀,舒筋理气,方用身痛逐瘀汤加独活、木爪、苏木。

④肝肾亏虚: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偏阳虚者面色咣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痿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无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以补益肝肾,通利筋脉,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2)外用药:外贴伤科黑药膏或南星止痛膏。

(3)针推并用

①按揉舒筋:患者取俯卧位,两腿伸直,全身放松,医者以一指禅、按法、揉法等于患侧脊柱外侧,从胃俞穴沿足太阳膀胱经兼足少阳胆经顺流向下,过腰骶嵴下方,边按边揉,然后由秩边穴到环跳穴。操作中重按所取穴位,最后由大腿后侧沿足太阳膀胱经或足少阳胆经至膝部。如此反复4遍,其中急性发作者,手法宜轻。

②臀部弹拨:在患者髂嵴下方的2cm~4cm处找到肥厚、高起条索状物,以大拇指反复弹拨该绳索物,然后反复推揉至松软,以腰腿疼痛减轻为度。再上下理筋数遍,最后沿臀及大腿后外侧由上而下施以拍法数遍,至病人舒适为度。

③屈髋屈膝:患者取仰卧位,两腿放松,医者一手握住患者足跟,一手扶膝,先伸直其髋膝关节,然后迅速有力地将患腿屈髋屈膝至最大限度,如此反复3遍。针刺操作:常规消毒后,根据患者体型,并依据受损部位循经取穴,选用不同长度的30号毫针,实证用泻,虚证用补,针刺得气后,静留针30min,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3d~5d进行下一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避风寒,忌劳累。

(4)牵引治疗

(5)中药电渗疗法

(6)拔火罐、穴位埋线

①拔火罐
取穴:阿是穴。
操作:用闪火法,将大号竹罐吸于穴位上,留置时间15分钟,3日后重复,3次1疗程。

②穴位埋线
操作:先令患者侧卧屈膝位,患侧在上。医者用右手大拇指均匀用力于臀部寻找阿是穴,臀上皮神经压痛点,标定后局部常规消毒,带消毒手套,用2%的利多卡因作穴位局部浸润麻醉,然后剪取0~1号羊肠线3cm,用小镊子将其穿入制作好的9号腰椎穿刺针管中,再作垂直快速进针,缓慢改变针尖方向,寻找强烈针感向下部或下肢放射后,缓慢退针,边退边推针芯,回至皮下后快速拔针,用干棉球按压片刻,后用创可贴固定。埋1次即为1疗程,一般7d左右为第2个疗程。

2.西医治疗:

(1)非手术治疗卧硬板床休息,辅以理疗和药物及牵引,常可缓解。
(2)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

①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复发,症状较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②神经损伤症状明显、广泛,甚至继续恶化,疑有椎间盘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

③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有大小便功能障碍者。

④合并明显的腰椎管狭窄症者。

术前准备包括X线片定位,方法是在压痛、放射痛明显处用美蓝划记号,用胶布在该处固定一金属标记,拍腰椎正位X线片供术中参考。

手术一般只显露一个椎间隙,但如术前诊断为两处髓核突出或一处显露未见异常,可再显露另一间隙。合并腰椎管狭窄者,除做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外,应根据椎管狭窄情况做充分的减压。采用椎板开窗法或椎板切除法进行手术,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术后3天下地活动,功能恢复较快,2~3个月后即可恢复轻工作。术后半年内应避免重体力劳动。